跨过鸭绿江的丹东商人
王亭戈介绍,2002年朝鲜宣布成立新义州行政特区时,中国的一些企业对朝投资缺乏理性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志明 | 辽宁丹东报道
约见丹东民间对朝贸易者并不像预期中那么容易。两位在这个行当里做得风生水起的女性,通过对朝贸易短短几年就积累了上亿财富,并都获得了地方政府的荣誉嘉奖,回应本刊记者采访的态度却耐人寻味---一位迅速挂断电话,以“开会”或“在外地”相推;另一位干脆实言相告:“我们不想谈这个问题。”
解文强倒是愿意谈一谈,像前述两位女士一样,他做的业务也是国际货运代理---针对朝鲜的进出口,代其他企业或个人进行报关、办理进出口手续,并负责货物的运输。37岁的解文强曾是一家货运代理公司的报关员,后来自立门户,从一家夫妻店做起,目前他的公司已颇具规模,每天都有数辆车跨过鸭绿江大桥,奔走在中朝两国边境上。
大浪淘沙,竞争激烈
解文强的公司就在丹东海关门口的一栋办公楼里,出门往外走,不足百米就是鸭绿江中朝友谊大桥。他开始做边贸生意是在1999年,并没有赶上风头最足的时刻。解文强回忆,1996年至1998年间,朝鲜发生自然灾害,大量向丹东的贸易公司出口废钢,甚至把工厂里的机器都拆下来卖,以换取粮食,而那个时候,国内钢材价格正在猛涨,很多公司都在这个过程中赚了钱。
举这样一个例子,解文强是想描述丹东边贸公司的特点:竞争激烈,门槛低,“就像割韭菜一样,起一批,倒一批,短短几个月可以挣上百万,也可以赔得倾家荡产。”大浪淘沙,能够最终生存下来的,“都是靠质量。”
在解文强看来,朝鲜实行计划经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在贸易过程中,一些东西可能还不规范,但是仍旧能看到诸多商机。比如朝鲜的土特产以及绿色产品,在中国有很大市场;而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一直到现在,朝鲜对中国的服装鞋帽、日用百货、电子产品都有很大需求。解文强的公司自成立以来,贸易内容不断扩展,主要有日用百货、机械、汽车,最近几年还增加了电脑。
“做对朝贸易,必须要有好客户,没有好客户的话,投入就可能会有风险。”在解文强的理解中,所谓“好客户”的概念就是,“说得再好,也要先把钱拿来”;“你找到了我,交了钱,我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与价格。”
为了到中国采购商品,不但在丹东,在中国其他一些大城市,都可以见到朝鲜商务代表的身影。自2000年之后,朝鲜派出的商务代表越来越多,解文强说:“他们都是精英,肩负着国家使命。”
解文强对这批人的深刻印象是“认真”,“他们都是有任务的,每年要向国家上交几万美元或几万欧元,能够在中国生存,并且能把中国市场了解得很透彻,真是不简单。”
据解文强介绍,2009年,除日用百货之外,朝鲜通过他的公司进口较多的一种产品是汽车,“现在朝鲜主要选择中国的车。”这当中包括了货车、翻斗车、吊车、工具车、面包车、轿车等各种车型,“中国很多大的汽车企业也已经注意到了朝鲜这个市场。”
中朝友谊大桥上车来车往,解文强介绍说,形势最好的时候,如2006年至2008年三年间,多的时候,丹东口岸每天发往朝鲜的车有300辆,其中,解文强公司的车就占了1/3。
不久前朝鲜进行的货币改革对边贸有直接影响,“虽然只是实施了三个月,影响面仍是很大,我们预测半年后才能缓过来。”这直接反映在中朝友谊大桥上,现在解文强公司每天只有十几辆车开往朝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