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七)优秀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适应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每年重点培养和支持万名各类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老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在中小学校、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八)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全民健康需要,加大卫生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到2020年,培养选拔一批医学杰出骨干,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支持培养住院医师1000名;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培训乡村医疗卫生人员与全科医师 万名。
(九)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建设多彩贵州和实现我省文化崛起的目标,以实施“四个一批”人才为抓手,建立高层次宣传文化人才储备制度和人才交流机制,通过加大宣传文化领域重点学科建设、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研究、选派到重点院校深造和出国考察交流、实施重点项目支持等方式,在理论界、新闻界、出版界、文学艺术界加快培养一批优秀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到2020年,培养和选拔省级宣传文化“四个一批”人才550名。
(十)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人才资源,着眼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实施“贵州省特聘专家”制度,大引进海内外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到2020年,全省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1000名左右。
(十一)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人才支持工程
围绕促进我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教育培训基地,通过挂职锻炼、定期进修、专题学习、出国培训等方式,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每年引导2000名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工作或提供服务。通过政府购买工作岗位、采取创业扶持等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就业和创业。注重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加强少数民族优秀人才选拔任用。
(十二)人才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我省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强化工作措施,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抓好人才基地建设,聚集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到2020年,在我省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点工程建设200个左右人才基地。
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
(一)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切实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建立党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委直接联系专家制度,健全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推行人才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健全人才工作信息报送、重大事项报告和协调沟通制度。理顺各有关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职责,增强人才工作合力。
(二)改进人才管理方式
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加快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取消不利于人才发展的行政性限制和干预,减少和规范人才评价、流动、使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取消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大力发展人才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事制度,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
(三)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以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完善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健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和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巩固“两基”攻坚成果,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切实增强服务经济、服务地方的能力。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优化教育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应度和适应性。建立教育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考试评价监测制度,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建立人才、用人单位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四)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拓宽人才评价渠道,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提高人才评价考核的科学化水平。健全科学的职业分类体系,建立各类人才的能力素质标准。完善以群众评议为基础、部门领导评鉴为主导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建立符合科学发展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党政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分类建立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评价制度,建立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以任期目标为依据、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落实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中的自主权,建成科学、分类、动态、面向全社会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体系。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加强政府对职业准入资格的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评定机制,完善相应的考核实施办法。
(五)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改革人才选拔使用方式方法,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完善党政人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探索公推公选等选拔方式,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建立组织选拔、市场配置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派出制和选举制。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委任、聘任、选任等任用方式,建立事业单位关键职位、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负责人公开选聘制度。
(六)创新人才整合配置机制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整合配置机制。加强政府对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引导人才向艰苦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流动,改善人才区域结构和基层人才匮乏状况,促进人才合理分布、有效配置。建立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积极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完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七)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业绩、能力相适应、鼓励人才创新创造、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保障人才合法权益的分配激励机制。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大胆探索不同类型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办法,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推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重点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稳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人才奖励体系,加大对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研究制定人才补充保险制度,支持用人单位为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加大对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完善人事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依法保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国家、社会和单位相结合的人才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