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可能长期存在的就业难,高校应提前预警、主动化解
引导在校生早思考、早设计、早行动
记者日前获悉,湖北省今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比去年减少了5万多人,但2008年年底与上年同期相比,招聘单位和需求人数却分别减少了43%和56%。在采取多种举措全力做好今年就业工作的同时,湖北部分高校也通过提前预警的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在校生“早思考、早设计、早行动”,试图化解今后几年可能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
严峻就业形势带给学生巨大压力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认为,这次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今后几年的就业压力,可能会比今年更严峻”。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高教所研究员廖小磊分析认为,未来高校的就业压力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结束;二是今后几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仍十分庞大;三是“90后”大学生的特性增加了未来就业的复杂性。
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武汉大学一项针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调查中,当问及“当你长期努力所做的一件事,遇到很大的挫折导致失败时,你会怎么办”时,只有9.4%的人表示“没什么,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而72.3%的人则表示,“自己心里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这表明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求职不成会使很多学生产生心理负担。
高校提前预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湖北部分高校在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时,也试图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源头上破解未来可能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
武汉科技大学日前与武钢等60余家大型钢铁冶金集团建立人才协作联谊,今后武汉科大将更多地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有用人才,而企业在人才招聘中也将对武汉科大毕业生给予更多倾斜。前不久,在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的校企合作年会上,30多家企业就如何搭建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互动平台,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展开讨论。
武汉科技大学在大一新生入校前,就引导他们对大学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早思考、早设计、早行动”。黄冈师范学院将就业、创业要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内外结合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机制。襄樊职业技术学院采用项目运作的模式,每年投入专项经费近280万元,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吻合度。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对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胆革新,通过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行、实施素质学分制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两条腿走路”。在该校2008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非专业素质教育占学生大学4年总学分的40%,而生涯设计教育也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并纳入到学生日常量化测评范畴。
专业学习职业规划有机结合
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不少大学生也因势作出调整。近段时间,武汉部分高校还掀起了一股学生转专业的热潮。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一名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要求转到英语专业就读,理由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所以转到就业比较稳定的英语专业”。湖北经济学院5000多名大学生主动“断网”,全身心地备战考研、考证和考公务员。不少高校的图书馆自习室,连日来更是“一座难求”。不少学生称,这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关。
但对于部分高校或学生应对未来就业难的“未雨绸缪”之举,一些家长却并不“买账”。江汉大学文理学院一名企业界的学生家长认为,“为了就业而教学是不合理的,一个只为就业而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可能很难生存”。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在该校前不久举行的学习指导日上也坦言,“不主张大学生埋头课堂学习”,建议学生要有全面丰富的大学生活,要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据悉,湖北省2009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在连续两年下降后再度微增。但在湖北省高校2009年毕业生中,一些文科类研究生求职却并不顺畅,有的只求月薪千元,都难“下嫁”。
作为一所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的教学型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一次调查也让校方既喜又忧。在该校大一的3000余名学生中,约55% 的学生毕业后准备通过考研等继续深造。该校校长赵作斌教授称:“一半以上的学生毕业后准备深造,这实际上对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教授认为,大学应该将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能力4个方面有机结合,并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
-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朱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