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与市场的协调之道
进入市场经济后,原有的由国家统一制定全国高校专业设置目录的做法,更加显得僵硬而无法适应新的形势。
2000年以后,高校扩招,许多高校从学院到综合类大学合并升级,对于这些新大学,增加专业设置是首要之急。雷庆说,没有权力自己设置专业的高校,可以首先由学校教务部门、相关院系提出设想,进行论证,报到学校主管部门,再由省部级审批,最后报教育部备案。在2001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六所重点高校可以自设专业。
今年3月7日,教育部公布《2006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根据这份《通知》,全国各高校将新设2781个本科专业和11个医学类专科专业,并可以从今年开始招生。雷庆解释说,这里的新设专业,指的不是“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的专业“种数”,那里只有200多种,这里指的是“点数”即有多少高校新增加了专业的教授点。
有这么多高校新增了招生专业,对于考生意味着什么?
高校里的冷热专业风水轮流转,是件让考生和家长们摸不着头脑的事。安徽的宋起1991年时考进了安徽大学外语系,他还记得,那年,受邓小平同志南巡的鼓舞,国际贸易专业热得发烫。没想到,四年之后大学毕业,国际贸易专业已然由热转冷。
这两年,法学、计算机、金融、行政管理、工商管理、财政学、经济学、新闻、会计、旅游等专业,是人们一般所说的热门专业,然而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2006年,全国有407所高校开设了法学专业,在校大学生超过36万人。急剧增加的招生规模,导致这一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为了帮助毕业生就业,南京大学法学院甚至给校友发出求助信。除此之外,新闻、英语、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也同样在就业市场遭遇尴尬。
“我个人认为,高校专业设置要与就业挂钩,学校自身也要作大量研究,真正去分析人才的需求状况。”雷庆说,现在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很盲目,一是觉得自己有这种专业的老师,就可以开这种专业,二是看到社会上别的学校某专业显得很热,就一窝蜂地上。
武汉大学教务部一位不愿披露姓名的老师,认为家长和学生的盲目性,也是造成这种专业冷热迅速转换的因素。“我认为他们对大部分专业都不了解”,这位老师说,“许多专业他们在中学时恐怕都没有听说过,报名的时候,只能听人宣传,是很盲目的”。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对所谓冷专业热专业另有一番自己的见解。他说:“我们是不是能够淡化‘专业’这个概念呢?”他介绍说,在日本,学生考入大学以后,并不马上分配专业,前两年都是基础教育,两年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再确定专业和论文方向,这时再进入专业,就可以很有目的地选修课程了。当然,这是在学分制很成熟的条件下。韩民说,在现代社会,纯粹专业对口的就业已经越来越少了。大学是教人什么的?应该是对人的一种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具体工作技能。这个观念应该转过来。(黄艾禾)
(实习生王琴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