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解读十七大报告中的九个新表述和两个"没有变" 十七大报告(摘要) -调控政策累积效应放大 房价要见顶 -京沪高铁建设项目资金预算增至2200亿元 北京到上海只需五小时 -三季基金策略盘点:十大蓝筹五朵金花 6000点关口基金黑马何处寻 -中国2万元车最低价轿车明年一季度下线 汽车保险年保费过千亿 -全国社保基金已积累3600多亿元 2020年社保体系覆盖全体居民 -前3季度国企利润1.2万亿超去年全年 42家跨国公司总部扎寨北京 -"海归"免税购车有什么优惠政策? 银行代收费专用发票明年统一 -探月工程签首家合作企业开发探月品牌 三四十年后可建月球基地 -中石油三季度进口20万吨汽柴油 巴菲特抛空中石油收益224亿港元
转换如走马灯--中国高校冷热专业流变五十年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0 月 1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从国家统一设置专业、包分配工作,到今天“冷热专业”走马灯般地迅速转换,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上,也在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变化

清华大学物理系1965级女生高忆陵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填报高考志愿时的社会潮流。“那时,最热的专业是清华大学的原子物理、工程化学和工程物理,考生的分数都非常高。到国际关系学院学外语也非常时髦,将来是要搞外交的。当然,最提气的,还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出来要搞军工,那是有保密级别的专业,得出身好的人才能报考。没想到,毕业后,他们都去了山沟里的军工厂。”

高忆陵说,那时候人们心目中学科专业的排序,是工科、理科、教育、文科,“文科绝对没有理工科吃香,是排在后面的,学文科也就是毕业出来当当老师。”

这种风尚,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雷庆的研究所印证。雷庆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在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曾经历过一个全面为经济建设服务、强调“专业对口”的时期,那时候的“好专业”,就是国家建设最急需的专业。

文革前:“国家建设缺什么人才,就设什么专业”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高校主要是学习西方大学的模式进行专业设置的,以大学、学院、系三级为结构层次。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规程》,将大学学科专业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个学科共39种专业。

“建国后,中国高校大的专业调整共经历过五次。”雷庆说。

1952年,中国开始了全国大学的院系调整,学习苏联分学校、系两级的做法,系下设教研室、专业。到了1953年,全国高校专业设置是215种。“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按需求设立专业。这是第一次专业调整。”雷庆对记者说。

1963年,国务院编制了《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绝密、机密专业目录》。这是第一次由国家统一制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其中公开的通用专业目录432种,绝密、机密目录78种,后者主要分布在国防院校。这是第二次专业调整。

“在西方国家,是没有这样由国家发布的高校专业目录的”,雷庆说,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都是由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定位和需求设置专业,等到专业有了毕业生,授予了学位,就可以进入专门的专业目录了。而我国当时设置高校专业的思维,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体的。当时百废待兴,急于要把建设搞上去,各行各业缺什么人才,就设什么专业。这样也很难有比较长远的考虑。而且,这就特别强调‘专业对口’,大学毕业了,到了岗位工作,马上就能上手。”

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大学毕业生,不存在哪个专业就业率高的问题,专业都是国家设置的,毕业生都是国家统一分配。

在这种体制下,专业划分越来越细,甚至出现了单个产品、单项技术为对象的专业,如拖拉机专业、陶瓷专业,如果是学机械,就可分为纺织机械、印刷机械、轻工机械,如果是学发动机,可以细分到火箭发动机,再分成固体燃料发动机和液体燃料发动机。这样,专业越设越窄,也越设越多。

文革后:专业趋向减少,仍是国家主导

1977年,文革后首次恢复高考。陈艾拿到招生目录时都傻了眼,密密麻麻的好几百种,许多专业她都是闻所未闻。不过,大家都公认的“好专业”,她脑子里是有的,那就是,文科,最棒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理科,最棒的是清华大学物理系。

她很想去报理科专业。那个时候,人们还是崇尚理科,觉得只有脑子不够聪明、理科学不下来的人,才去学文科。但是,她没有上过高中,短短几个月,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高中的数理化啃下来,只有报文科。

她报了文科,而且报的是文科中最“牛”的专业:北京大学中文系。

即使是这样,她的老爸听说以后,仍然遗憾不已,只因为她没去学理科。

在1977年刚恢复高考的时候,许多在文革中被撤并的院校还没有恢复。而一旦高等教育开始重焕活力走上正轨,各种专业就开始调整、拓展,发展了一大批新学科新专业。到1980年,全国高校设置的专业已达到1039种,到了1982年,进了《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的专业,达到登峰造极的1343种。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以后,高校的专业数量开始往下削减了。

根据纪宝成主编的《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研究》一书的叙述,早在文革之前,人们已经开始感觉到专业设置太细太窄的问题了。1962年时,中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曾经达到过627种,到1963年9月,压缩到432种(不包括保密专业),这时已经有一些专业面过窄的专业被归并了。

文革以后中国共进行过三次全国性的高校专业调整。

从1982年开始,为解决改革开放初期高校迅速恢复中匆忙上马所造成的专业设置混乱的局面,教育部主持了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到1987年方告结束,主专业目录减少了近一半,变成671种。

1989~1993年,是文革后第二次高校专业调整。这时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共504种,归入10个门类,71个专业大类,改变了以前以产品或行业(需要)为基础设置专业的情况,开始以学科(需求)为基础。

1997~1998年,文革后的第三次专业调整中,专业目录又由504种减少到249种,分为11个门类(增加了管理学),仍是71个专业大类,突出以学科为基础来设置专业。以前的“保密专业”,这次也没有了。

雷庆指出:“文革后的这三次专业调整,一是主要解决专业规范化、整体化的问题;二是扩大了专业口径,减少了专业种类;三是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来进行专业设置。而这些调整的特色是管理上仍以政府为主。”

以政府为主来管理专业设置,最显著的标志就是那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高校要办学招生,所设的专业仍然必须是从这份目录中来选。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人才一“出炉”就滞后 中国高校遭遇冷热专业迷途
健康管理专业学生吃香 大四学生实习月薪超2000
金融专业就业一路看好 股市大热催学生提早就业
仅2成大学生喜欢所学专业 学生缺少职业规划
大学生打工强度高专业不对口 吃亏上当难维权
四成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出国 多数职业与专业脱节
福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停止招生
关注高招:选专业"就业优先"还是"兴趣优先"?
图片新闻:
"嫦娥一号"10月24日18:05沿东南方向奔月(观赏发射示意图)
资本大国正崛起:中国跃居全球新兴资本市场第一位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聚焦中共十七大/ 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人事任免-中央 地方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 直击中国各地房价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