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纽约证券交易所获批设立北京代表处 8月A股存量资金高达13000亿 -国企利润增速远超居民收入 红利悖论又现 企业500强烟草唱主角 -中澳签资源协议 澳洲年供百万吨天然气 不对中国产品进口设限 -央行首次零售100亿特别国债 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收缩流动性 -中国拟跨省联动打击拐卖人口强迫劳动 -可再生能源规划:2020年比重将达15% 发改委:水电站能减少污染 -8月猪肉价格有所回落 中央十措施缓解上涨压力 农民是受益者 -深圳:无当地户口也可退休养老 北京就诊一卡通将打破户籍界限 -多层次市场发展规划上月获批 创业板择机推出 将借鉴纳斯达克 -银监会否认"港股直通车"搁浅 交行申请北京试点 或设投资上限
找关系开发人脉 85后大学新生打探校园生存规则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9 月 05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2007年9月2日,北京大学2007级新生报到。郭新摄

新生正式报到日还没到,吴卓(化名)已经在首都度过了最忙碌的3天。3天的主题只有一个:见人。

远房的表舅、父亲的朋友、姑姑的大学同学、高自己很多级的学长……她被轮番安排和这些以前都没听说过的人见面。父亲一再告诉她,嘴巴乖巧一点,以后在这个离家千里的地方,这些都是对她特别重要的人脉资源。

从收到录取通知书开始,吴卓的父亲就号召亲戚们“集思广益”,搜罗各类关系,一家人最后商量着列出了5个到京一定要拜访的关键人物。用父亲的话说,人生地不熟去上大学,总要打点一下,有什么事以后也好有个照应。

高校开学前后,有关“送子大军”的讨论沸沸扬扬,“85后”大学新生被认为是“不够自立”、“不够成熟”的一代。

“他们生活上还不够自立,但是有些方面足够成熟,甚至提前社会化了。”北京一重点高校今年第一次做新生辅导员的徐老师说。

想在团委做个小干部 家长先来铺好路

在北京某中央媒体工作的郭女士几天前接到一个长途电话,一个多年未联系的远房亲戚突然冒了出来。一番寒暄后切入主题:儿子考上北京的大学了,自己家里也没啥背景,想问北京的亲戚有没有认识他们学校老师的,最好是校团委的老师,开学了可以让孩子在那儿做个小干部。

郭女士哭笑不得。她一直都戏谑自己是老家人的“驻京办事处”,亲戚的孩子考上北京的大学了,父母都会在新生报到前跟她打个招呼,在学习生活中照顾一下。

“外地的孩子能来北京都挺不容易的,但这两年已经不是在生活上照顾一下那么简单了。”郭女士回忆,现在的家长和孩子都急,还没报到就开始咨询团委和学生会哪个更有前途,详细打听系里的老师,比读研选导师还来劲。

为了能让孩子在大学过得“顺利”一些,不少家长“送子上学”已经不再单纯,家长“铺路”的习惯从小学、中学开始延伸到大学校园,“护子军”闯入象牙塔。

对于父母委托的一些“照应”,吴卓自己并不喜欢。父母的焦急和不安,一轮轮仓促的“见面”,让吴卓不知所措,“不知道我的同学这时候在做些什么”,“不知道以后是不是真的需要学长照顾”,“父母回去了我怎么和这些人交流”,离家时信誓旦旦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吴卓对新生活产生了恐惧。

网上“认”学长 新生人脉广

不光家长“铺路”,不少有“远见卓识”的新生自己也寻找各种途径为自己“打点”。

高考结束之后,各高校的招生论坛就成了准大学生们的天下。

今年考上北京某名校历史系的葛平(化名)“混迹新生论坛久矣”,这个暑假,他用平生注册的第一个论坛的第一个ID学会了“潜水”、“灌水”。最初注册这个ID,只是想试着发个帖问问大一新生能不能买电脑。但不久他便发现这是一块宝地,每天都有一大批处于高考后“空档期”的准大学生和不少不厌其烦地解答问题的老生“出没”在论坛上,讨论的问题五花八门,帖子更新速度特别快。

葛平说,起初只是听说“有‘牛’学长指路上大学会容易很多”,于是想认识一些本系的学长。在论坛上,不到两周时间,他通过发帖、发站内信、发邮件、加QQ好友等方式认识了几位同门师兄,“觉得我比人家先进了一步”,“大学生活有了安全感”。

通过网络,葛平还找到了不少同系的新同学。寻找新同学的念头缘起于论坛上一位师兄为学校07级新生建立的QQ群。在新生群里,大师兄俨然就是大领导,“呼风唤雨”,被不少人“顶礼膜拜”,葛平觉得很好玩。

于是葛平自己也去创建了一个“07历史系”的QQ群,在论坛上呼吁新生们尽快“找到组织”。通过这个群,他认识了十几个未来的大学同学。果然,因为混论坛早,对大学生活了解也多,还未报到,仅仅每天聊天“灌水”,葛平已经成为这几个人的“小领导”。

对新生的“活动“能力,在浙江一所高校上大四的小舒自叹不如。今年录取工作结束后,他收到好几个高中学校师弟师妹的电话,都是来“认”学长的。据说,为了拿到他的联系方式,都费了不小的周折,有个师弟甚至是通过姑姑的朋友的亲戚辗转找到他的。

8月过后,小舒戏谑自己的“辐射区域”从“近亲”扩大到了“远亲”,“校内网”上频频收到这样的站内信件:我是跟师兄中学同一学校的07级的新生,通过校内网的搜索找到师兄的,能不能请教师兄一些问题?QQ上也时不时有陌生的号码加进来,查到他QQ号码的途径“多得有点吓人”。

小舒回忆起当年自己入学报到时的场景:暑假疯玩了两个月,开学后自己提着行李,懵懵懂懂闯进校园。几天后,有高中同校的师兄师姐主动来找他,帮他解决一些刚入学时遇到的问题。现在一切都反过来了,新生早早通过各种途径主动来联系,热情高涨,主动打探“校园生存规则”。

提问“切中要害” 交友“因势利导”

小舒被几个新生不同时间段的提问“吓着”了。

“英语分级考试有哪些题型呀”、“游泳课是必修吗”、“选课时需要上网抢吗”……7月,小舒“尚且能够接受”这些看来比较正常的问题。

“大学英语课是不是××老师给分比较高啊”、“团委和学生会哪个比较有前途”、“评奖学金是不是不只看成绩,还要在学生会混得很好”……小舒戏谑后来的提问全部“切中要害”,俨然比老生还“老”。

比较自己当年问的那些“水果店在哪儿”、“平时都是在图书馆上自习吗”,小舒觉得现在的新生实在“不可小觑”,问题“高级”很多。

直接交谈更是让他“汗颜”。一名还没正式报到的新生,把学院的主要领导、团委书记、班主任都摸得清清楚楚了。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生告诉笔者,其实找学长前自己也是仔细比较过的。比如开学前,在校内网上通过学校和院系搜索找学长时,一般都找参加社团多、兴趣广泛、页面人气很旺的学长,这些人肯定都比较强,在学校比较“吃香”。

提前熟悉学校没错 但要适当把握方向

徐老师认为,这些提前社会化的新生毕竟还是少数,但是出现的问题和新生心理上的变化还是应当引起重视的。

新生显得“成熟”,一方面是受父母的影响,孩子上大学了,怕他们出远门“受委屈”,父母急于向他们灌输自己的“人生经验”,有条件的还亲自帮忙“打点”;另一方面是网络等发达的通讯手段导致的变化。通过网络广交朋友,提前了解学校和学业情况,结识新同学并不是坏事,但是要适当把握方向。

暑假期间,在某大学新生论坛上,曾经出现一个惹眼的帖子《啥都不懂的同志多吗?》。帖子说,“在网上转了一圈,发现大家懂得可真多。像我这样连大学课程等一系列名词术语都没怎么听说过的人,能赶上大家吗?”

看完这个帖子,担忧的人恐怕不仅仅是这位新生自己了。(实习生 潘聪平 张光杰)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山东省招办下达新规 所有进大学新生将重新考试
宁夏依靠社会力量助贫困大学新生“圆梦”
07年河北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资助贫困大学新生
中国刮起“慈善助学”热潮援助中国大学新生入校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将在上海各高校展开
上海将在国庆节后开展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测
图片新闻:
即将探月的“嫦娥一号”卫星模型首次展出 将传回月球照片
明年奥运前有望在飞机上打手机 深航3航班先试行 票价不会增加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 第三届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