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门槛高大学生就业遭遇“软障碍”
18日,四川农业大学应届毕业生卢丽早早来到成都会展中心,希望能够在这里举行的成都市2006年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找到一份工作。然而,在向几家用人单位递交了自荐书后,她感觉自己的就业愿望非常渺茫。
“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平时学习时很注意培养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同学们一道做了不少漂亮的网站,完全有实力设计企业类的商业网站。”卢丽对记者讲述了自己屡屡碰壁经历,“然而,用人单位却以‘没有工作经验’将我拒之门外。”
她不解地问道:“难道说一定要有‘工作经验’才能证明我的实力吗?”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中,约有三分之二明确要求,求职者得有1—3年的工作经验,不少企业还要求这种“经验”必须和应聘岗位对口。此外,用人单位的“门槛”也越来越高,眼光只盯在名校学生身上,并对学生的家庭背景十分看重。
一方面,大学生抱怨“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在哀叹“人才难求”。那么,大学生就业的障碍究竟在哪里?
“三无”成为“软障碍”
西华大学的魏玉兰同学在一小时内,投出了6份自荐书。问及是否有结果,她疲惫地笑了笑,无奈地说:“像我这种无名校学历、无工作经验、无家庭背景的‘三无’人员,只有寄希望于‘广种薄收’了。”
乐山师院的王涛同学,好不容易才从人群中挤到了一家机械公司的招聘台前。递上自荐书后,招聘人员只看了“毕业院校”一栏,便退回了他的自荐书。“他们连其它内容都不肯看。”王涛伤心地说。
西华大学电气专业李天乐的一番话更令人吃惊:“我们班靠自己本事找到工作的人只有10%多一点,其余近40%都或多或少靠了父母、亲戚的‘关系’,再剩下的就是找不到工作的人。”
他身旁计算机专业的郭金楠也说,虽然招聘现场对电脑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大,但没名校学历、实践经验和背景三大硬件,自己的求职路仍困难重重:“都是学计算机的,但我们和电子科大的同学站在一起,企业选谁不言而喻。”
在洽谈会上,记者还发现,除了招聘广告中明确列出的要求外,用人单位还有不少条条款款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系的梁超,将自己的求职目标锁定在保险行业,但几家保险公司均以“户口不在成都本地”为由,将他拒之门外。
在营销类职位中,虽然招聘要求上注明不限经验,但实际上大部分企业都希望求职者们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和专业渠道。在一食品公司招聘台前,对应聘者询问得最多的是其家庭成员的情况。当一位女生声称自己的父亲是某连锁超市的负责人时,招聘人员明显对她产生了很大兴趣,面试时间也延长至普通求职者的近3倍。“如果销售员工有相关渠道,会替企业节省许多进入成本。”该工作人员这样解释。
求职路上的种种“明垒暗堡”,对一般大学生们来说难以突破,而对于来自农村和低保家庭的大学生来说,更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西南财经大学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女生告诉记者,由于自己来自农村,底子薄、成绩不好,连普通大学生参与最多的家教都不能胜任,大学4年只做过派发宣传单之类的简单兼职,要满足用人单位的条件实在太难。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当大学生们抱怨“就业难”时,用人单位也哀叹“人才难求”。不少用人单位称,面对综合素质整体下滑的大学生们,企业适当提高门槛也是求生存的无奈之举。
广东一著名电子公司在本次展会中提供了渠道营销、终端销售等众多职位。但招聘人员表示,前来应聘的大学生水平“一般”:“很多求职大学生连对岗位的基本了解都没有,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简历大多千篇一律,毫无个性,企业当然不敢招这样的人。”
沿海一国有大型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指着桌上一大摞的自荐书说:“求职人不少,合格的不多。”他解释道,从自荐书来看,个个都是优秀学生,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只要简短交谈几句,便打消了录用的念头。“我们是从事路桥建设的企业,自然有不少岗位在最基层,但前来应聘的大学生大多冲着十分有限的几个管理岗位来。没有在最基层工作的经验又哪能胜任管理层的工作呢?”
“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不少大学生的心态变得十分浮躁,盲目地四处碰运气,不问企业发展前景,不了解企业究竟能为自己提供怎样的工作岗位,有的学生甚至不敢提及薪水、待遇等话题,严重缺乏自信。”浙江一招聘团的负责人则对当前大学生求职的心态颇有微辞。
人才洽谈会上,一外企负责人黄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大学生所言的“三无”障碍有推卸责任之嫌,只要是聪明、踏实肯干、上进的人,无论毕业于何处,有无经验最终都能成就一番事业。”
“大学生其实真正要克服的是自身存在的‘三无’:对工作无激情,对单位无诚信,对自身无突破。”他说,现在很多大学生因为求职困难纷纷降低了期望值,只求找一个饭碗,但随之降低的还有工作热情,不少毕业生只将工作当作谋生手段而非事业来做,更根本谈不上创造性的工作。
至于“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要求,黄先生坦言:“这是企业竞争的需要,也是出于对部分大学生随意跳槽的限制。”黄先生说,企业花大力气将毫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培养成职场精英,后者却往往单方面毁约,加之部分大学生动辄要求管理职位,企业便只能用“工作经验”来加以限制。
合力锻造合格建设者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不足10%。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深思: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自降身价,委曲求全;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大呼人才匮乏,面对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却无从下手。
对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记者走访了省内高校和劳动部门的有关人士。他们分析道,从客观上来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人才培养结构进行相应调整,但人才培养具有较长的周期性,不可能做到像市场那样灵敏,因而出现了部分专业毕业生没有市场需求,即所谓的结构性失业。
从主观上来看,部分用人单位的确存在片面追求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不愿耗时耗资对刚进入企业的大学生提供继续培训,加上大学生自身的能力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都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因此,有关人士认为,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等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迅速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观念,已是迫在眉睫的要务。而用人单位也应担负起建设人才的继续培养责任,让大学毕业生们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尹晓华 项锡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