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6月18日电 近几年,为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育硕士、农村教师特设岗位等。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大学生对到基层就业还有种种顾虑:
--“大学四年花费多,去基层经济压力太大。”山东师范大学被批准为山东首批农村教育硕士培养单位,从今年开始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拔和培养农村教育硕士师资。但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学生对这一政策并不感兴趣。这所学校计算机系毕业生小武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大学学费每年3960元,住宿费500元,再加上生活费一年最少8000元,4年就是3万多元。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前几年学费都是借来的,大学三年级时贷款5000元。我还有一个正在读高中二年级的弟弟,马上也要上大学,家庭经济负担很重。我当然要考虑读大学的投入产出比。现在,我和一家县级中学签了合同,工作后每月大概有1300元的收入,要还贷款、还债务,还要攒钱供弟弟上大学。如果去基层支教,我的经济压力太大了。”
--“精神空虚,在基层找不到精神家园。”学中文的应届毕业生刘冰对记者说:“到基层去,条件苦点我倒不怕,就怕找不到沟通的对象,精神上寂寞是最可怕的,这让我承受不了,所以我宁可在大城市找个一般的岗位,也不愿意到一个需要我的地方去。现在,我们找工作心态很实际,只能是先就业再择业,理想是离我们很远的事。”
--“要结婚生子,我在基层怎安家?”除了经济压力、精神需求等问题之外,大学生对到基层就业还有一些现实的生活顾虑。聊城大学毕业生孔铭记对记者说:“我今年23岁,要谈恋爱、结婚、生子,要养家、买房、赡养老人,这些生活问题都要考虑。下去几年,人生的几件大事就都耽误了。几年后再回到城里来,恐怕连找对象都难了。”
山东大学学工部王浩接受采访时说,大学生对到基层工作有种种顾虑并不难理解,这涉及到户口迁移、工资标准、人事代理、公务员考录、研究生考试等许多具体问题。当前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越来越丰富,在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同时,不仅要让大学生下得去,还要留得住,要乐意在基层就业,安心在基层就业,努力解决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后在生活和个人发展上的后顾之忧。(记者张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