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 二)“十二五”面临形势
肉类工业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领
域。“十二五”时期,我国肉类消费需求继续扩大,居民消费结
构加快升级,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为肉类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
机遇。同时,由于资源环境约束增强、食品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等因素,肉类工业将在增供应、稳价格、调结构、保安全和加
快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面临多重挑战。
1.发展机遇
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广阔。“十一五”末期,我国人均GDP
超过4000 美元,肉类消费需求正处在稳步增长阶段,特别是农
村的肉类消费市场,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十二五”时期,国
家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为肉类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
市场条件。
农牧业政策环境较为有利。为解决肉类工业的原料供应问
题,国家在发展农牧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继续实施动物防疫补贴政策;继
续扶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扶持猪、牛、羊等主要牲畜的生物育种,促进品种改良等多种
专项措施。同时,在加大农村农业投入、改革农村金融服务、
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相关领域,还采
取了多项综合性政策措施,为保障肉类工业的原料供应创造了
有利的政策环境。
工业技术基础明显增强。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设备、
工艺和技术,我国部分肉类工业龙头企业的装备已经基本达到
世界先进水平。国产肉类加工机械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
发展,自主研发的装备水平与国际差距缩小;屠宰自动化生产
线、肉类食品冷加工等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了重大跨越,从长
期依赖进口转变为基本实现自主化并成套出口,为肉类工业的
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为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国家明确
提出要大力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和产品质量安全可
追溯体系建设等。“十二五”期间,肉类加工企业将建立以确保
产品质量安全、防范失信风险为核心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提
升企业诚信经营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应用信息技术对肉类加
工装备及生产线进行更新改造,实现在线快速检测和各环节管
理信息的采集、衔接和监控;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加快冷链物
流的标准化,从而为提高肉类加工和流通过程的质量安全风险
控制能力创造更好的技术基础和管理条件。
2.面临挑战
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稳定供应难度加大。“十一五”期间,
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始终低于2005 年人均59.2 公斤的水平。
“十二五”期间人口数量将以年均0.7%的速度增长,此外,每
年还将有近千万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加上居民经济收
入增长、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等因素的影响,预计肉类食品消费
需求将年增140 万吨左右,肉类原料稳定供应面临挑战。
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影响原料稳定供给。“十二五”期间,
我国粮食安全特别是饲料资源将继续对畜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
响,蛋白饲料原料供应不足仍将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之一,同时还存在牧区载畜量猛增造成的草原生态环境破坏需
要恢复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周边环境污染有待治理等问题。在
农户散养为主的饲养方式下,肉用畜禽产量受市场价格和动物
疫情影响波动很大,难以适应新时期肉类食品生产对原料均衡
稳定供应的要求。
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产品结构亟待调整。随着城乡居民经
济收入的增加,肉类食品消费结构升级的速度将明显加快。目
前,我国冷加工及冷链物流设施不足,白条肉、热鲜肉仍占全
部生肉上市量的60%左右,冷鲜肉和小包装分割肉各自仅占10
%,肉制品产量只占肉类总产量的15%,与发达国家肉类冷链
流通率100%、肉制品占肉类总产量比重50%的水平相比差距
很大,不能适应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十二五”
期间,继续扩大冷鲜肉、小包装分割肉和肉制品的生产比重,
加快改变白条肉、热鲜肉为主的供给结构,是我国肉类工业面
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食品安全形势严峻,淘汰落后产能迫切。目前,肉类加工
的产业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较低,80%以上的企业还处于小
规模、作坊式,手工或半机械加工的落后状态,具备必要的产
品检测能力、能够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管理
体系的企业数量较少,肉品质量安全存在着诸多隐患,肉类食
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食品安全要求不
相适应,亟需在“十二五”时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
产能,通过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提高全
行业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亟需转变发展方式。由于大多数肉类
工业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和投资能力较低,节能减排措施
难以落实,大量畜禽皮、毛、骨、血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
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较大,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亟需通过开发和推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加快
转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