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调整出口退税
国开行顾问、原副行长刘克崮认为,中国的退税退多了,出口退税现在负面作用过大。
受益于出口退税政策,中国的出口形势逐渐好转。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3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速达28.7%。在这种形势下,专家提出了与赵林中相反的建议。
“要适度退税,要把出口退税率下调。”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原副行长刘克崮在4月下旬一次论坛上公开表示,“我认为我们在出口退税的问题上有一些误区,比如说认为维持出口商品不含流转税是国际惯例。错了,国际惯例说可以不含税,没有说必须不含税。”
刘克崮接受本报采访时说,适度的出口退税是中性的、合理的,适度的退税不能说是鼓励出口创汇,国际上通行的是出口商品不含流转税,因为出口到对方国家,还会对商品征收流转税。在不同的国家税制结构不一样,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在这一原则下,中国的退税退多了。
“出口退税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现在应该说负面作用过大,正面作用有,但是没必要那么大。负面作用免不了的,但是不应该那么大。”刘克崮说。
金融危机后,一个关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形象比喻是“倒打一耙”。中国世界工厂在进行日复一日的生产,将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商品,出口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国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而中国人还把钱借给美国人消费,反过来美国还指责中国经济失衡。
政策改变会影响就业?
专家认为,应终结出口导向型创汇政策,同样的投资应投到产品供不应求、吸纳就业率高的行业。
中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和中国的出口导向政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初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选择了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出口导向发展通常是指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出口,把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曾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的余永定近日撰文称,出口导向型创汇政策应该终结了。
余永定称,与其他东亚国家其中最重要的不同点之一,是中国在推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大量引资的同时,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力图保持经常项目顺差。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增长模式可以称之为“出口导向型创汇经济”。
刘克崮也以出口退税问题,谈到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他说,中国发展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的一些特殊的情况,可以保持一个时期一定的顺差,但是不应该保持这么长时间,顺差也不应如此之大。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不止一次地公开表示,中国保持了20多年高度增长的良好纪录,原因在于学习了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采取了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战略,用净出口形成的外需弥补内需,支持了GDP高增长。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国的高速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得益于发达国家的结构失衡。”吴敬琏在4月下旬的一个论坛上说,如果西方国家实现了经济再平衡,中国就会面临出口需求不足的大问题。
中国依赖出口退税的行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关系到大量就业人口。对于政策改变是否会影响到稳定就业,刘克崮认为,就业的问题绝不是一个出口退税的问题,不能说调整出口退税就为危及就业。他认为,这是一个处理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处理经济周期波动,与就业关系的问题。针对不同的行业进行不同的出口退税调整,也是一种“调结构”。他建议,同样的投资,应投到产品供不应求的行业,投入到吸纳就业率高的行业。本报记者 胡红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