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把农业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把农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是七个中央一号文件一以贯之的主线。” 百丈河村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新时期农村前进的足迹,也是七个中央一号文件努力推动要达到的目标。
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梦想
――从新世纪七个中央一号文件看“三农”发展
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记者车玉明、王立彬、董峻)50多岁的汪海山看着眼前被白雪覆盖的黑土地,神情有些黯然。
“今年春天起码比往年晚到了半个月。”这位种了大半辈子庄稼的辽宁省抚顺县邱家村农民说,“但愿今年的天气不会影响玉米下种。”
让汪海山感到安慰的是,这场雪后不到一个星期,国务院就针对今年农业灾害多发重发的形势,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
4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已经确定的强农惠农政策基础上,采取更有针对性、更有力的措施,保障春耕生产顺利进行。
农业是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基础支撑。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的这些措施,对于实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要在连续六年增产增收的基础上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形势不逆转,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提供有力支撑,意义重大。
突出重中之重,强化农业基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2004年以来中央发布的第七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从基本要求、基本方略到基本判断,从基本方针到基本任务,七个中央一号文件把统筹城乡发展新理念化作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制度安排。
七个中央一号文件贯穿一个主题: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回顾历史,1978年发端于农村的改革开放大潮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世纪之交,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新阶段。但几乎同一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快车”从农村带走大量资源:土地、资金、劳动力……粮食生产出现徘徊、农民增收陷入困境。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量事实一再表明,农业仍然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
在这个关键时刻,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给广袤的田野带来了春的信息,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明确指出: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
――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们注意到,“最繁重”“最艰巨”“重中之重”这些词语,预示着我们党对“三农”工作认识的新飞跃――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百废待兴,农业和工业在“一五计划”中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两个主要部门”。后来,我们长期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原则。
随着时代的变迁,“重中之重”把“三农”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正是在“重中之重”这一基本要求的指导下,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公布。中央一号文件在时隔18年后重新锁定“三农”,拉开了新时期重农、强农、惠农宏伟篇章的序幕。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一手减免农业税收、一手直接补贴农民等措施,效果立竿见影,当年增产粮食775亿斤,成为我国历史上粮食增产最多的一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对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记忆犹新。
方位决定方略。“重中之重”的基本定位,成为新时期七个中央一号文件的根本指针。从这里,新时期的“三农”工作,开启了历史性的新航程――
这是一个亘古未有的历史壮举。史载,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征收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随着几个中央一号文件,终于在2006年画上了句号。
这是一个由“取”向“予”的伟大转折。短短几年间,从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到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公共财政的灿烂阳光开始普照农民的生产生活。
这是一个增强活力的生动实践。从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到农村税费改革,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极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增添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三农”政策措施支持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历史少有的好局面。
――粮食生产多年来“两增一减”或“两增一平”的规律被打破,到2009年已实现连续6年增产。
――6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年增长7.7%以上,绝对额将近翻一番。
把农业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把农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是七个中央一号文件一以贯之的主线。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过去的6年,是我国农民得实惠最多、农业农村发展最顺利、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最和谐的时期之一。
七个中央一号文件形成一个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要求
“今后我们农民的生活也有保障了!”说起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河北省邯郸县河沙镇小堤村60多岁的农民王金贵喜不自禁。去年,邯郸县作为国家首批“新农保”试点县之一,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从试点单位开始,年满60岁的农民,每月可以拿到55块钱。这个钱并不多,但它跨越了一个时代。”温家宝总理2009年底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这样描述当年推出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国古老《礼记》上描述的这一梦想,在21世纪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农村包围城市、农村支持城市,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必然。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上的战略抉择。
进入新世纪,面对薄弱的农业基础、低水平的农民收入、滞后的农村发展,党中央科学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经验,准确判断我国的发展阶段,果断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七个中央一号文件,如同七根坚强的柱石,支撑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
――公共财政对“三农”覆盖持续扩大。七个中央一号文件,持续把“三农”作为中央财政支出增加的战略重点。从2004年的1500多亿元到2010年的8183亿元,中央财政安排“三农”的投入7年增长约4.5倍。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等几个渠道对“三农”的投入都要高于上年,这被人们称为“三个高于”。随后几年中,从“三个高于”到“三个继续高于”,再到“三个明显高于”、“三个大幅度增加”和“确保三个优先”,不同的提法,包含一个共同的目的,这就是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强化“三农”这个全局发展的基础,补上“三农”这个协调发展的“短板”。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七个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加快农村的饮水、公路、沼气、电网、通信、文化、危房改造等建设。几年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新农村能源工程、农村清洁工程等一系列工程的推进,明显改善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省汉阴县太平村,过去农民去县城交公粮和“任务猪”,全靠肩扛人抬。如今,这个村新修了水泥大道,两边的卫生室、连锁超市和敬老院彻底改变了过去的落后面貌,成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的一个缩影。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持续推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七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方向。几年间,1.4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用再交学费书本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国,4800万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去年在全国10%的县展开。
七个中央一号文件,使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从“无”到“有”,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逐步织就了全国亿万农民“上学不缴费、看病能报销,生活有医保,养老也放心,买家电农机国家还给补贴”的基本公共服务与政策保障网。
――对粮油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越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越要加强农业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七个中央一号文件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着眼于在工业化、城镇化迅速推进的同时,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从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到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从加快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到严格保护耕地,从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到坚持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七个中央一号文件有效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对我国实现粮食连续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几年来的艰辛探索、不懈努力,我们已经确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基本构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搭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七个中央一号文件瞄准一个目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现在的百丈河村可是‘做饭不烧柴、吃水不用抬、走路不湿鞋、小车开进来’。”湖北省英山县百丈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初提起村里发生的变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百丈河村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60元,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一些困难户也建成了楼房,村容更加整洁;农民成立了两个合作社以及农产品开发和工艺绣品制作两个公司。“村民都入了股,农民都成了‘股民’。”
百丈河村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新时期农村前进的足迹,也是七个中央一号文件努力推动要达到的目标。
历史的车轮,走到了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国农业农村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
一家一户,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土里刨食吃,持续几千年的耕作方式,已经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几十年不遇的干旱,千百万人饮水困难,暴露出水利设施落后、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困境;
不甘心做农民,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上亿名“新生代”农民工徘徊在城市的边缘,给我们的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日益空心化的农村,日益兼业化的农业,日益老龄化的农民,一些地方“三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令人担忧;
水产品、水果、畜产品、苹果汁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出现大幅下降,而大豆、油菜子、食糖、乳制品进口量大幅增长,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变化对国内农产品生产的影响深刻而明显;
……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三农”形势的分析判断,高屋建瓴,客观冷静,振聋发聩。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这一重要判断,深刻指明了当前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遵循。立足基本国情,借鉴世界经验,总结成功实践,我们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征程上开始了新的探索。
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这些措施,立足我国农户规模小、经营分散、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紧缺、生产方式粗放、农业比较效益低的实际,针对性强,效果明显。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使得中国成功地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一令人惊叹的成就,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何昌垂去年11月在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期间表示,虽然存在人口众多、土地和水资源相对匮乏等困难,但中国成功解决了自身粮食安全问题,为全球消除饥饿努力树立了典范。
今天,中国不仅结束了粮食受援国的历史,而且还成为位于世界前列的粮食捐助国。据世界粮食计划署不完全统计,在结束受援国历史的2005年,中国对外捐助粮食就达到57.7万吨,仅次于美国和欧盟,居全球第三位。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农业和环境经济学教授戴维 布兰福德说,健康的粮食系统具有三大因素:农业研发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定价机制,“中国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方向已经明确。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将开创我国“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将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发展方向。”陈锡文说。
春风吹拂,莺飞草长。七个中央一号文件,熠熠生辉,成为我国“三农”发展的七面旗帜,指明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奋斗方向,体现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梦想,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我们一定能铸就新的辉煌!
图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从5个方面解决“三农”新问题 新华社发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这意味着我国“三农”发展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理念带动下,呈现出新趋势。
农业农村将享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
在河南偃师市岳滩镇卫生院三层小楼前,院长刘宏超说:“目前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专业医疗人员,尤其是缺少临床的专科医生。”
刘宏超的话反映了当前农村卫生资源的匮乏。尽管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农村社会资源不足依然是不争的事实。
为此,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对此,权威专家表示,这意味着我国支农投入将步入机制化新时代,未来“三农”投入将有更大幅度增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12个字意义重大,进一步凸显‘三农’是目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张云华对记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