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泰国华欣出席第12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这是温家宝步出会场。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国际时评
构建亚洲金融经济合作的“血库”
对东亚地区普通人来说,“清迈倡议多边化”是一个颇为陌生,甚至是有些晦涩的字眼。然而,它却是24日在泰国华欣举行的第12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10+3)讨论的重要议题。与会领导人表示将加快推进“清迈倡议多边化”机制,争取使其具体形式——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早日运作,成为亚洲金融经济合作的“血库”。
分析人士认为,与会领导人的上述表态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尽早建立对于东亚国家更有力地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进一步推动亚洲地区的经济合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清迈倡议”发端于十多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当时,金融危机给亚洲许多国家带来巨大损失,促使它们联合起来加以应对。2000年在泰国清迈举行的“10+3”财政部长会议通过倡议,决定建立基于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区域救助机制。但是,这种双边互助机制比较松散,统一程度较低。
于是,对这一机制进行升级成为必需。2007年5月,“10+3”财长会议决定选择自我管理的区域外汇储备库作为“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具体形式。这就将原先松散的双边援助网络提升为较为紧密的区域多边资金救助机制。规模高达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由参与国共同出资建成,当某一参与国面临流动性短缺时,可从储备库中借款,以应对危机。
建立区域外汇储备库是亚洲国家顺应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的明智之举,反映了东亚国家合作的有效性。今年5月,东盟10国及中日韩三国财长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亚洲开发银行年会上,就储备库主要要素达成共识,包括规模及出资份额、出资结构、贷款额度、决策机制、经济监测机制等,并决心在年内启动这一被称为“亚洲货币基金”雏形的机制。
区域外汇储备库建立后,将给东亚国家的金融合作提供一个可靠的平台,也将成为国际金融救助机制的必要补充,必将提升东亚单个国家和整个地区的金融安全程度和经济信心,对促进全球金融稳定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也将大有益处。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落实“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同时,地区经济监测机制和亚洲证券市场建议也在加紧落实之中,它们对于促进亚洲经济和金融安全也将产生积极影响。人们看到,虽然目前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如成立运作实体、制定借款标准等,但区域外汇储备库的诞生已为时不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