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和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在不同场合对下半年货币政策进行了解读,一个认为下半年新增信贷将趋稳,而另一个认为并不排除“微调”。于是就有人认为监管层对货币政策“微调”似乎仍有分歧。而昨天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不应该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过度敏感。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9月5日在厦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指出,中国政府不应该让市场波动背离“微调”经济政策,因为“微调”政策的推后意味着日后更加剧烈的市场调整。他指出,尽管谈刺激政策退出为时尚早,但宏观经济政策必须是起事前引导作用的,中国承诺继续执行现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是排除“微调”。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9月6日在瑞士巴塞尔出席央行官员会议期间表示,尽管中国贷款增速近来有所放缓,但增长的势头仍相当不错,第二季度后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增速将会趋于稳定。就信贷质量问题,他回应说,银监会正“高度密切”地监控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表示“总的来说,眼下不存在什么问题”。
专家认为,保证新增贷款趋稳和“微调”并不矛盾。趋稳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复苏的情况下,使实体经济所需的资金得到满足即可。“微调”并不代表紧缩,任何中央银行都不可能敞开口来供应货币,而是根据不同时间段以及市场状况,对基础货币投放的方向和数量的节奏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实现贷款平稳增长的目的。
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顾问、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景学成表示,市场上部分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的变化和证券市场关系密切,而关于货币政策只要有点什么“风吹草动”就会影响到股市,这种反应过度敏感,应不予采纳。景学成认为,中国上半年从宽松的货币政策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转变本身来说就是一次微调。而如今,在适度结构性调整中,加大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这也属于微调。而这些微调不都是为了保证新增贷款趋于稳定吗?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刘明康和樊纲两人的观点并不存在分歧。樊纲提出不排除“微调”,并非指的是“紧缩”。紧缩才是收回部分流动性,而“微调”是向“适度宽松”调整,信贷规模仍还是在增长的。实际上,由于经济形势是永在变动的,那政策也应该是变动着的。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表示,趋稳的原因是不排除有“微调”的成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增速将会趋于稳定,并不意味着贷款规模就要紧缩。趋稳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复苏的情况下,使实体经济所需的资金得到满足即可,为了保证货币政策适度宽松,贷款出现一定的回落也属正常。上述刘明康所指的平稳增长也正好应和了“适度宽松”题中之意。任何中央银行都不可能敞开口来供应货币,而是根据不同时间段以及市场状况,对基础货币投放的方向和数量的节奏进行灵活的调整。
西南证券分析师付立春表示,其实两者说的都是一致的,微调是在信贷可能出现大起大落时候采取的措施,目的都是为了贷款平稳增长。(傅苏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