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粮食发展的战略布局
根据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禀赋特点、生产基础条件、粮食增产潜力等因素,科学合理布局粮食生产能力,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保证。按照粮食比较优势、现有资源条件和生产水平、商品粮供给能力,以及在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功能与作用,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将全国粮食生产区域划分为优势主产区、潜力提升区、稳固发展区、战略储备区四个功能区,并确定相应的功能定位、主攻方向和建设目标。
(一)优势主产区
1.划分标准:入选县(场)的粮食可交易量2亿斤以上,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不少于50%;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20万亩,粮食亩产不低于700斤。
2.区域范围:主要覆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4大粮食作物9个优势区域,以及优势区域以外的大多数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场)。
3.现实条件:粮食生产的区位优势明显,耕地、水、气候等资源环境条件优越,农田基础设施具备一定条件,农民科学种田的技术基础较好,机械化生产水平相对较高,粮食生产基础较强,一直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现实粮食播种面积7.8亿亩,产量占我国总产量的58%左右,商品量占全国的比重约78%。
4.功能定位:保证国家的基本需要。建设优质稳产高效的商品粮、专用粮和饲料粮基地,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持续稳定增长,巩固并提升商品粮源的核心地位。
5.主攻方向:以发展现代粮食生产,提升产业档次和水平为主攻方向。加大耕地与水资源保护力度,进一步强化生产条件建设,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加速科技创新,着力推进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标准化和服务社会化进程。
6.建设目标:重点抓好以黑龙江三江平原为核心的东北粳稻优势区、长江流域优质水稻、黄淮海优质小麦、东北和黄淮海优质玉米和大豆产业带建设,以此带动全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8亿亩左右。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更新改造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达到旱涝保收水平;粮食平均单产力争由现有的762斤提高到780斤左右,综合生产能力力争达到6000亿斤以上。
(二)潜力提升区
1.划分标准:入选县(场)的粮食可交易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不少于40%;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15万亩,粮食亩产不低于500斤。
2.区域范围:覆盖部分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场),以及大多数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场)。
3.现实条件:粮食生产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环境条件与经济技术生产基础较好,但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粮食单产尚处于中等水平,经过基础设施改造,农田综合治理,近中期内可以较大幅度提高单产的县(场)。现实粮食播种面积近2.5亿亩,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6%,商品量约占18%,与优势主产区共同构成我国主要商品粮源基地。
4.功能定位:以区内调剂为主,补充优势主产区跨区平衡不足的商品量。中低产田比重较大,具备一定挖掘潜力条件,部分县(场)通过充分开发、条件建设,具备提升为优势主产区的可能。
5.主攻方向:以易于开发、有增产潜力的县(场)为重点,坚持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产的主攻方向,完善耕地基础设施,加大耕地质量建设力度,提高农田建设标准和综合产出能力;围绕提高单产,加快品种改良,提高病虫害防控和农机装备现代化水平。
6.建设目标: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2.5亿亩左右,强化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完善粮食生产支撑体系的能力建设,力争平均单产由现有的不足680斤提高到700斤左右,综合生产能力力争达到1700亿斤以上。
(三)稳固发展区
1.划分标准:入选县(场)具备商品粮生产能力,粮食可交易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少于40%;粮食播种面积少于15万亩,粮食亩产低于500斤。
2.区域范围:覆盖优势主产区和潜力提升区以外具备粮食生产能力的所有县(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郊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西部生态建设区等。
3.现实条件:当前粮食生产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因社会经济自然等因素制约,未来扩大规模、开发潜力有限。现实粮食播种面积约5亿亩,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6%,商品量约占4%。
4.功能定位:确保现有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有条件地区可以适度开发。
5.主攻方向:严格保护现有耕地资源,保持农田水利设施的有效运转,加强优质粮食品种的推广,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及规范化生产水平。
6.建设目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5亿亩左右,粮食平均单产保持在现有的543斤水平不降低,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700亿斤左右。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着重加强粮食储备及市场条件建设,西部地区注重推广旱作节水技术,逐步改造现有生产条件。
(四)战略储备区
我国粮食生产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的部分地区,可用于开发的面积约1亿亩。由于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目前暂不宜开发,可作为战略储备,在确保生态环境不恶化的前提下,做好应急开发的基础工作。近期优先谋划新疆战略储备区的建设。
1.区域范围:主要分布在伊犁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可开发具有水源保障的后备耕地资源3000万亩,潜在粮食生产能力200亿斤以上。
2.开发条件:区内具备粮食生产的自然资源与经济技术条件,需通过节水工程、增水工程、调水工程等措施,重点开发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和塔里木河的水源工程,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收复弃耕地,开发后备资源。
3.主攻方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积极筹划重大水利工程以及粮食生产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抗逆品种培育和旱作节水技术的研发与储备,为适时开发创造条件。同时,坚持抓好区内现有棉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做好应急转产的基础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