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掌控加工企业
我国现有97家大型大豆加工企业中,有64家具有外资背景,实际加工能力超过5000万吨,占国内总量的85%。据统计,内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实际大豆压榨量占全国的比重迅速下降,而外资企业却从9.0%快速提高到了48.0%。
目前,在鲁花、金龙鱼等一些知名品牌后面,都浮现着外资的身影。其中,丰益嘉里系独占中国食用油一半的市场份额。
益海(中国)集团就是外资在中国迅速扩张的典型案例。该集团2001年成立,目前,在国内直接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达38家,工厂遍布全国各地。
控制全球原料市场
美国等国家从原料上也对中国进行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由于进口大豆价格远低于国内大豆,迫于成本压力,国内企业纷纷采购进口大豆。
据了解,美国、巴西等大豆出口大国大力扶持大豆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每年都拿出190多亿美元补贴大豆。农业机械化使其生产成本较低,加上有政府补贴,其成本远低于我国国内。
由于大豆种植面积减少,而需求量持续上升,因此,我国对进口大豆的依存将长期存在。
抢期货市场定价权
目前,国际上大宗商品买卖大多以期货价格为基准,国际竞争已从传统制造业领域演变为金融衍生品领域的竞争。由于国际四大粮商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控制了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原料市场及全球运输和仓储系统,因此,期货市场的定价权也被跨国资本操纵。
“大豆的主导权还是在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国内市场只是影子市场,话语权的缺失使我国被动追随,结果就是受制于人。只要听说中国要采购大豆,价格就会上涨,之后又会回落。”
借“大豆危机”进入
2003年,在美国大豆上市前后,作为国际大豆贸易定价基准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导致大量中国大豆加工企业高位采购。此后,大豆价格骤降,每生产一吨豆油就会亏损500至600元。数据显示,国内压榨企业70%停产,大量企业倒闭,造成了中国的“大豆危机”。
乘此机会,四大国际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大举进入中国,通过低成本兼并重组,控制了中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控制产能达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