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25日公布了《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意见要求,大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节能环保体制改革,努力转变发展方式。
·继续深化电价改革,建立与发电环节适度竞争相适应的上网电价形成机制;适时理顺煤电价格关系。
·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
·加快建立初始水权制度;积极推进水价改革,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非农业用水价格,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体制。
·研究制订并择机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加快理顺环境税费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
当前中国能源形势透视:危机之中迎接“变局”
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题:危机之中迎接“变局”——当前中国能源形势透视
新华社记者周英峰
2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份由官方撰写的报告,为把握当前中国能源形势提供了权威依据。
能源发展遇到暂时困难
2008年四季度起,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深化,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陆续转入衰退。受此影响,中国工业增长减缓,企业经营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能源发展的不利影响不容低估。”《报告》指出,当前中国能源发展遇到暂时困难。
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加剧,中国主要能源消费产品产量增速大幅回落,能源需求快速下降,能源供应出现相对过剩的端倪。2008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幅比上年下降4.8个百分点。进入2009年,能源需求萎缩、供应相对过剩的局面仍未明显改观。
资源价格改革本质上是相关各方利益调整的过程,改革中要防止利益调整不当造成的冲突,更要有坚定推行改革的紧迫感。
我国资源价改三大着力点
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推动了3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总体经济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但是,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资源的巨大耗费为代价的。
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2006年我国GDP达到21.08万亿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占全球总量的5.5%,但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5%,钢材消耗约占世界钢材消耗总量的30%,水泥消耗占世界水泥消耗总量的54%,给环境保护造成了很大压力,也使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
加快推进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而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回落,全球经济增长减速,资源价格改革时机逐渐显露,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实施资源价格改革难得的宝贵时机,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的呼声再起,已成为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任务之一。需要抓住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回落、国际国内能源价差极大缩小的难得的宝贵时机,煤炭、电力与其他能源行业共同推动能源资源价格改革向纵深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居民对资源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十分有限。同时,资源价格上涨会提高企业成本,减少企业利润,使众多的工商企业,尤其是出口主导型的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增加,短期之内不利于与国外企业展开竞争。
不过,应清醒地认识到,偏低的资源价格尽管提高了出口主导型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这些产品的大量廉价出口,实际上是在补贴世界其他国家,我国承担的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与环境成本,而附加值却源源不断流向西方发达国家。
可见,如果不加快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我国经济发展就会被锁定在资源低价与能力劣势的路径依赖上,缺乏自主创新、科学发展的压力和动力,其结果只能是节能减排的任务不能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不能达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无从谈起,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变。
显然,在国际经济减速背景下,资源价格改革既面临难逢的机遇,也面临很大挑战。资源价格改革势在必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抓住改革机遇。在这里,有三大重点需要着力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