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几位农民在中央储备粮牡丹江直属库(林口县)建堂粮库国储粮大豆收购现场交售大豆。(资料片)
在北京最高气温逼近30℃的时候,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县仍是春寒料峭,5级左右的西北风连日来刮个不停。
5月11日,嫩江县白云乡向阳村农民刘敬东对记者说,他已经完成了春耕播种。“大豆50亩,小麦50亩,芸豆50亩。”
这是刘敬东第一次对种植面积作出重大调整。“以前都是大豆100多亩,小麦和芸豆搭配着种点,但现在不行了,大豆价格太低了,忙活一年刚刚够本,还不算人力和机械成本。”
2008年10月,为扭转国产大豆价格持续下滑局面,国家发改委宣布,在东北大豆主产区按每市斤1.85元挂牌收购150万吨。2009年4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将临时存储大豆收购截止期延长至6月底。
刘敬东没有享受到收储带来的好处,而是以1.45元/斤将家中的大豆全部售出。“最近的收储粮库也在200多里之外,必须租车才能把大豆运过去,运过去之后还要排队等上几天,最后还可能因水分太高达不到收储要求。”
这笔账算下来,向阳村的绝大部分农民都选择了将手中的大豆卖给“粮贩子”,在春耕备播的压力下,他们只能接受1.50元/斤的价格。
“因交通不便而享受不到收储政策的情况,不光在黑河等偏远地区,在省会哈尔滨的一些地方也存在。”黑龙江省农委调研员杨玉明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目前的调研信息显示,大豆的种植面积将减少10%以上。
■种植面积将减少10%以上
向阳村的农民也不是一开始就这样想得开。“很多人被国家收储价格抬高了心理预期,而后就一直观望,但春耕备播是个槛儿,无论种不种大豆,都要赶紧换出钱来做准备。”刘敬东说。
这种心理预期一度放大到黑龙江全省。“我们也曾迫于生产的需要,以收储价格收购了10万吨大豆,但进口大豆成本价跌破3000元/吨后,我们一下就亏了7000万。”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总经理田仁礼告诉记者
2008年11月中旬以来,在成本的压力下,几乎所有油厂都停止了收购和加工,农民则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国家收储上。
为保护农民利益,中央政府在10月给予黑龙江100万吨收储指标的基础上,分别于12月1日和2009年1月13日,再次给予黑龙江103万吨、250万吨指标。而黑龙江大豆协会4月份的调研报告称,全省农户预计还有185万吨大豆没有售出。
“根据我掌握的情况,这453万吨指标并没有充分利用,因为满足含水量13%以下这个条件的大豆并没有这么多,农民一厢情愿地认为生产出来的大豆国家都应该收储,是造成当前矛盾的原因之一。”黑龙江省农委调研员杨玉明说。
无论农民销售大豆不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几乎无利可图却是事实。“经过测算发现,受化肥涨价等影响,只有当大豆销售价格达到3400元/吨时,黑龙江省农户才能勉强收回成本。”黑龙江大豆协会产业发展部部长王小语说。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只能通过减少种植面积来应对。黑龙江省农委和直属单位组成的12个工作组,也对全省各地春耕准备情况、农民种植意向、预计播种时间、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情况等进行了摸底。
“这其中也包括对大豆种植情况的摸底,种植面积减少是确定的。但由于种植尚在进行之中,具体减少的比例还不能确定,应该在10%以上。”杨玉明说。
■收储两面受困的解决之道
农民们抱怨不已,而持续增加的收储指标也给收储者带来了巨大压力。
“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的体系建设还不是太完善,直属机构十个,一共800多人,整个黑龙江中储粮系统往年的储备量只有400多万吨,而今年的临时收储量已经超过1500万吨,这在黑龙江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综合处副处长曹冰寒说。
为完成收储任务,东北各地的库容都已经饱和,同时搭建了大量临时收储点,但这些露天收储点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我们正着手往关内移库。”曹冰寒说。“这我们就看不懂了,为什么不让大豆加工企业参与收储呢?”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总经理田仁礼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