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优势区域布局
(一)选建依据
根据资源禀赋、市场区位、产业规模和基础、发展潜力,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选建桂中南、滇西南、粤西琼北甘蔗优势区域。
1、区域内甘蔗生产自然条件优越,种蔗比较效益好,农民种蔗积极性高,发展潜力大;
2、优势县(市)2002-2006年甘蔗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单产4.5吨以上;
3、地方政府重视蔗糖产业的发展,有健全的生产管理机构和较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
4、制糖产业基础好,具有比较成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三大优势区域从上一轮的48个县增加到59个县,其中桂中南优势区从原来的22个县(区)扩大到33个,滇西南优势区从原来的20个调整为17个,粤西琼北优势区由粤西扩大到琼北,增加3个县,达到9个县。
(二)桂中南蔗区
1、布局与现状
包括南宁、崇左、来宾、柳州、百色、河池、钦州、北海、防城、贵港10个市的33个县(市、区)。2002-2006年甘蔗平均种植面积951.79万 亩,产蔗4423.56万吨,产糖536.1万吨(吨糖耗蔗8.18吨),分别占全区的88%、89.36%和92%。平均单产4.69吨/亩,平均蔗糖分14.5%。户均植蔗面积4.5亩,吨蔗成本180.43元,吨糖成本3306元。优势区内现有制糖企业集团18家,日处理规模39.79万吨。现有甘 蔗专业合作组织16个,定单农业率占85%以上,全部实行糖价与蔗价联动二次分配。
2、建设目标
到2015年,优势区域内甘蔗种植面积1200万亩,平均亩产5.45吨,平均蔗糖分15%,产蔗6540万吨,产糖807万吨(吨糖耗蔗8.1吨),甘蔗面积、产量和产糖量分别占全区的85%、89%、93%。(全区面积1400万亩,产量7280万吨,产糖860万吨)
3、资源与潜力
桂中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22.3℃,最高与最低的月平均温差达16℃,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年降雨量1350-1680毫米,光照时数1850-1950小时,基本无霜,是我国最适宜种蔗的地区之一。
4、主要问题
品种单一化,新台糖系列品种所占比重近90%,品种退化严重,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蔗区有效灌溉率低,干旱问题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甘蔗生产关键时期劳动力紧缺,机械化发展要求迫切。
5、主攻方向
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自主创新良种的推广应用;结合“吨糖田”建设,改善蔗田基础设施,重点解决干旱问题,提高有效灌溉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以机械化培土和整秆式机械化收获为突破,试点推进甘蔗全程机械化作业;全面推行“定单农业”。
(三)滇西南蔗区
1、布局与现状
包括临沧、德宏、保山、普洱、玉溪、红河、版纳等7个地州的18个县(市)。2002-2006年甘蔗平均种植面积274.09万亩,产蔗1078.15 万吨,产糖120万吨,分别占全省的69.4%、71%和72%。平均单产3.9吨/亩,平均蔗糖分14.46%。户均植蔗面积3.4亩,吨蔗成本118元,区内现有制糖企业集团47家,日处理规模14.2万吨。
2、建设目标
到2015年,优势区域内甘蔗种植面积340万亩,平均亩产5吨,平均蔗糖分15%以上,产蔗1700万吨,产糖178万吨,甘蔗面积、产量和产糖量分别 占全省的75.6%、78%和80%。(全省面积450万亩,单产4.8吨,总产2160万吨,产糖225万吨)
3、资源与潜力
该区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8℃~24℃,大于10℃的积温在6000℃~8500℃,热量、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属甘蔗高糖区,该区竞争产业较少,产区布局稳定,生产与加工潜力较大。
4、主要问题
气候类型多样,地理条件复杂,给品种的生态适应性评价和合理布局增加了难度,造成品种改良和更新落后于其他优势区域;区域内生产基础条件较差,以山地蔗田为主,灌溉成本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交通条件不便,原料蔗运输半径是全国平均(50公里)的3倍以上,运输成本高;加工企业规模偏小,企业利润率不高,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5、主攻方向
以水浇地、坡改梯和中低产蔗园改造为重点,加强蔗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有效灌溉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多熟期甘蔗品种的生态适应性评价和推广为重点,配套热处理健康种苗、旱地集雨、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整合科技资源,鼓励和支持制糖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和核心竞争力;按照“做优、做大、做强”的原则,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粤西琼北蔗区
1、布局与现状
粤西蔗区包括遂溪、雷州、徐闻、廉江、湛江(麻章区)等6县(市)。2002-2006年甘蔗平均种植面积158.3万亩,产蔗770.56万吨,产糖87万吨,分别占全省的66.8%、83%和80%。平均单产6.1吨/亩,平均蔗糖分11.66%。户均植蔗面积5亩,吨蔗成本136元,吨糖成本3550元。
琼北蔗区包括昌江、儋州、临高等3县(市)。2002-2006年甘蔗种植面积54.69万亩,产蔗195.3万吨,产糖19万吨,分别占全省的56%、44%、52%。平均单产3.5吨/亩,平均蔗糖分14.35%,户均植蔗面积5亩,吨蔗成本174元,吨糖成本3062元。
区内有41家制糖企业,日处理蔗量为15万吨左右,其中日榨能力4000吨以上的糖厂14家,2000-4000吨27家。制糖期为110-120天。
2、建设目标
粤西蔗区:到2015年,优势区域内甘蔗种植面积180万亩,平均亩产稳定在6吨,平均蔗糖分14.5%,产蔗1080万吨,产糖130万吨,甘蔗面积、产量和产糖量分别占全省的88%、90%和90%。
琼北蔗区:到2015年,优势区域内甘蔗种植面积60万亩,平均亩产4.8吨/亩,平均蔗糖分14.5%,产蔗288万吨,产糖32万吨,甘蔗面积、产量和产糖量分别占全省的60%、72%和80%。
3、资源与潜力
粤西和琼北蔗区地处热带-南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属甘蔗高产区。企业、蔗农对新技术接受程度高。土地平缓,适宜机械化耕作。交通便利,产区紧靠食糖主销区,运费和销售费用较低。
4、主要问题
品种单一化、退化严重,熟期搭配不合理,不能满足加工厂对原料的需求;雨量分布不均匀,旱季长达5个月,台风灾害严重,蔗田基础建设滞后,抗灾能力不强; 病虫害发生率高,常年甘蔗减产10-30%,蔗糖分损失0.5-4.5%(绝对值);施肥不合理,土壤酸化严重;机械化应用程度低,除耕、整地外,从下种到收获主要靠人工操作,劳动生产效率低,成本投入偏高;科技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区内没有国家级甘蔗改良分中心。
5、主攻方向
建立国家甘蔗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完善甘蔗品种改良体系;以多熟期品种布局为重点,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到2015年,甘蔗宜榨期从现在的120天左右延长到150天;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节水灌溉问题,提高有效灌溉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健康种苗、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的推广应用,实现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在全国率先开展机械化培土和切段式机械化采收的大面积试点;建立规范化的蔗农合作经济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