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国务院将"一保一控"列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 46部门三定方案实施 -股东增持新规公布 不超过2%可以先操作后申请 增持更灵活 全文 -央行银监会:金融机构不得放贷给开发商买地 限制房企贷款 全文 -上海中心楼盘房价最高每平跌8500元 后奥运北京楼市调整渐明 -广西宜州爆炸事故20人死 没发现中毒病人 对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A股均价降至8.18元 一元股可能重出江湖 "大小非出逃"说法不实 -魏纪中:北京奥运投资未现重大腐败 邹凯拍卖金牌 收入捐献灾区 -中央部门问题资金超293亿 2.58亿救灾资金被挪用 追究30人责任 -中石油少赚近300亿 员工薪酬仍上涨 委员:立法限制平安高管年薪 -证监会与国税总局沟通取消红利税 离退休工资外补贴要交个税
中国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8 月 2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甘蔗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其面积占我国常年糖料面积的85%以上,产糖量占食糖总产的90%以上,甘蔗产业已成为我国主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 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3年,我部颁布实施了《“双高”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促进了甘蔗产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计[2007]31号)精神,为进一步 推进甘蔗科学布局,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总结《“双高”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实施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一、优势区域发展现状

   

“双高”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发布以来,各地按照规划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优势产业带建设的指导,产业科技进步显著, 带动我国蔗糖业实现跨越发展,有效保障了国内食糖供给。至2006年,我国甘蔗总产9978万吨,产糖1075万吨,均创历史新高,为提前4年实现《中国食品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规定的人均食糖摄入量9公斤的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我部及地方各级农业部门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规划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实施过程和成效的跟踪报道,扩大了规划的社会影响。广西、广东、云南等主产区深入贯彻我部甘蔗优势区域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本省甘蔗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和企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据不完全统计,规划实施以来,国家通过“双高”糖料基地建设、种子工程、“948”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重大专项等项目,累计投资近亿元,引导地方政府投入近3亿元,带动企业投入5亿元左右,累计投资超过9亿元,用于改善蔗区生产条件,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全面提高产业生产能力。企业以原料生产为第一车间、注重基地建设、工业反哺农业、寻求工农共赢的理念明显增强,定单合同、保护价收购、糖价和蔗价联动已成为行业通行做法,稳定了原料供应,保障了蔗农利益,实现工农共赢。
   

(二)优势产业带建设成效
   

1、生产布局集中度显著提高
   

2006年,优势区域甘蔗种植面积1401万亩、甘蔗总产7103万吨、产糖868万吨,分别占全国的62.4%、71.2%80.7%,集中度比规划实施前的2002年分别提高了5%、6.6%15.8%。随着甘蔗生产的集中,加工业集聚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全国90%以上的制糖企业位于优势区域内,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
   

2、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规划实施以来,优势区域甘蔗生产水平显著提高,2006年平均单产76/公顷、蔗糖分14.2%、公顷产糖9.3吨,分别比2002年提高了4.5%、1%(绝对值)和20.8%,优势区域公顷产蔗、产糖量比全国平均高13.9%29.2%。在优势区域带动下,2006年全国甘蔗种植面积比2002年增长7.3%,总产提高10.7%,制糖期延长30天左右,蔗糖产量增加14.3%,成为世界第三产糖大国。
   

3、食糖加工业素质显著增强
   

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随着甘蔗生产的集中,加工业集聚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2006年全国共有甘蔗制糖企业212家,90%以上位于优势区 域内;制糖企业数量比2002年减少了128家,但加工能力明显增强,甘蔗制糖业日处理能力达78万吨,比2002年提高了18.2%。全国现有南华糖业、广西农垦、凤糖生化、英茂糖业、湛江农垦等17家日加工能力超万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制糖业节能增效显著,2006年制糖业标煤耗(4.97)为历史最低水平,比2002年下降20.5%,吨蔗耗电量(30.86)比2002年下降2.7%,等折白砂糖产率(12.23%)比2002年提高1.28个百分点。
   

4、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甘蔗生产能力和加工业素质的增强明显提升了我国食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效抵御了进口食糖的冲击。加入WTO五年来,我国年均进口食糖119万吨,仅为承诺数的61%,占年均产糖量的11.7%。近三年,进口糖占我国食糖消费量的比重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2006年仅占9%。
   

5、工农业效益同步增长
   

2006年,全国甘蔗总产值269亿元,比2002年增加125亿元,增长86.8%,全国蔗农人均增收520元;甘蔗糖销售收入398亿元,同比增加143亿元,增长56.1%;甘蔗制糖业税收32亿元,利润64.5亿元,同比提高35.6%6.86倍,甘蔗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国家增税。
   

(三)总体评价
   

规划发布实施以来,促进了甘蔗生产布局的优化调整、产业集聚和优势资源的整合,引导项目和资金有效投入。到2006年,规划的总体目标基本实现:优势区域 甘蔗面积占全国的62.4%(规划目标54%);甘蔗总产占71.2%(规划目标60%);产糖量占甘蔗糖总产的80.7%(规划目标65%);平均单产76.1/公顷,比预定目标提高1.1/公顷;由于受病虫害、暖冬和雨水影响,2006年平均甘蔗蔗糖分14.2%,比预定目标14.5%0.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甘蔗平均单产66.7/公顷,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仅次于澳大利亚、巴西和美国,列第四位。
   

(四)经验与启示
   

1、政策导向是前提。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发布实施,通过政策指导、市场带动,引导了产业集聚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政策、项目、资金、人才向优势区域倾斜,有效落实了管理和服务保障措施,使得规划的实施得以顺利进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比较优势是核心。甘蔗产业的发展要靠企业和蔗农充分发挥其经营自主权,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效益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规划引导产业朝节本增效的方向发展,增强甘蔗比较优势,实现蔗农增收、企业增效、国家增税三方共赢的良好格局,才可以保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科技创新是支撑。科技显著提高了甘蔗生产能力,2006年,广西新一轮良种覆盖率达96%,推广配方施肥212万亩,占全区的20.4%;推广节水灌溉技术224万亩,占全区的21.9%;推广机械化深松363万亩,占全区的35%。云南20个优势区域县新一轮良种覆盖率达85%,推广配方施肥248 万亩,占全省的74%;深沟板土栽培166万亩,占全省的49%;地膜栽培76万亩,占全省的23%;机防和化学除草250万亩,占全省的74%。2006年,广东6个县新一轮良种覆盖率达98%,推广机械化深松120万亩,占全省的80%;生物防治23万亩,占全省的15%,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甘蔗生产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4、增加投入是保障。国家、地方、企业及相关组织在蔗田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增加投资,金融、保险、信贷等多渠道扶持产业发展,总投资近10亿元,这些投入增强了产业科研创新能力、改善了生产条件,有力的保障了甘蔗产业的发展。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广西甘蔗受灾 全国糖价发烧
图表:各地区甘蔗面积和产量增减情况
图表:各地区甘蔗面积和产量增减情况(市制)
巴西5000万美元开发甘蔗乙醇项目
各地区甘蔗面积和产量增减情况
各地区甘蔗面积和产量增减情况(市制)
图片新闻:
28日起残奥会专用车道道陆续启用(附车道图示/启用时间)
雷曼兄弟:今年中国GDP将降至9.5% 2009年或为8%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灾后重建政策·资金·动向/ 收养孤儿资讯/ 寻亲/ 防疫 / 抗震救灾行动 /最新报道
· 奥运会中国军团冠军榜/ 刘翔退赛
· 北京奥运会破世界记录/ 金牌全览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改革评估报告(08年 07年) / 数字报告/ 农业发展 统计报告/ 农业投资政策项目
· 中国社会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 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