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出售存在诸多瓶颈
董秀成向记者表示,在民营油企“打包”出售消息传出之初,他就认为继续的可能性不大。
首先,民营油企自身并不希望出售。欲借“打包”出售引起各方注意,与政府和中石油中石化博弈,最后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另外,外资石油巨头们在中国面临的最迫切问题与民营油企一样,也是油源问题。目前,外资石油巨头参与合作的加油站,成品油也是从中石油和中石化购买的。
位于北四环的“中化道达尔加油站”的前身曾是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加油站。“中化道达尔加油站”的一位郝姓经理告诉记者,他们的成品油也必须从中石油中石化手中购买。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中国石油业国际产业投资联盟秘书长崔新生。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民营油企“打包”外卖有夸大的成分,即使这些民营油企要出售给外资,最终也很难实现真正的“捆绑”销售。他分析认为有很多原因限制着民营油企的外卖。一是定价问题,民营油企的初步意向为净资产之上大约溢价40%,但对于外资来说,却还有待商榷;二是量的问题,由于民营油企有地域、规模等区别,要把大量的民营油企放在一起捆绑也几乎不可能为之。
至于已经签订了出售合同的民营油企,董秀成判断可能是占据着东南沿海好地段的企业。他分析说,如果这些民营油企拥有好的仓储、码头和加油站,中石油中石化也会是买家。“其他的技术跟不上,安全性低、地段不好的加油站,外资企业是不会购买的。”
民营油企必须增强自身实力
董秀成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营油企想方设法做强自身实力才是根本问题。而且他认为,现在限制民营油企发展的政策其实大多已经改变。
曾有民营油企抱怨,迫于政策限制很难进入石油行业上游。首先,民营油企没有开采权。董秀成则认为并非如此。
开采石油有一定的程序,首先应该到国土资源部注册地块。国土部综合考察申请企业的资质、技术和资金实力等因素后决定是否批准其注册。一切符合标准后,企业则可以在这个特定的地块里进行探矿。“好的地块大多已被注册完毕。”董秀成说,在这个环节上投入还不一定就有产出。探矿需要的探矿井投入也是很大。“这一系列环节需要花费大量资金,除非大型企业一般很难承担。”目前,在全国私有的矿井也没有几口,有的只是与国有大型企业或者外资油企合作开采。
“原油进口配额不够”也是一个令民营油企头疼的问题。据了解,现在每年批给民营油企的原油进口配额仅有三五万吨,曾被民营油企抱怨“远远不够”。其实更大的问题在后面一个环节——排产计划。商务部批了原油进口资质,但没有炼化石油的排产计划海关也不会批准过岸。目前中国的现状是,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两家企业可以获得排产计划,甚至中海油、中化国际这样的大型国企也没有资格。据赵友山介绍,民营油企被迫将原油进口配额贱卖给中石油中石化。
董秀成认为,在排产环节上国家将来也肯定会放开,但是建设炼油厂投入巨大,以现在民营油企的实力很难达到要求。“建一个年产1000万吨的炼油厂,只前期投入就需要五六百个亿。”
“有实力的民营油企收购小的民营油企,做强自身才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为专门从事政策理论研究和政策调研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能源政策委员会马辉军也有着同样的看法。他认为,民营油企应该看清自己的位置,不能再各自为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