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成名,庞玉良似乎“始料未及”。
4月23日,这位豫商的名字“不慎”被人与“投资10亿人民币”、“收购德国帕希姆机场”、“中国民航史上首例”几个关键词联系在了一起,结果万众注目。
“现在媒体天天找他,包括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路透社……”5月30日,庞玉良的新闻发言人张学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因为感觉“头大”,这位发言人已不再透露手机号码,并掐断了桌上的办公电话。
庞玉良是北京林德国际运输代理有限公司(下称“林德国际”)的董事长。吸引公众目光的,是他的惊人之举以及此间的悬疑。
谜一样的“黑马”
消息的泄露很简单:4月23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中国河南·尼日利亚拉各斯·德国帕希姆经济合作商贸投资洽谈会”上,与会的“德国什未林市代表”披露了上述交易。
帕希姆机场位于德国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的什未林市,占地1.3万亩。这个原东德境内的机场距离汉堡市仅140公里,离德国首都柏林160公里,可对接汉堡港,并向柏林辐射。而汉堡港是目前欧洲最重要的对亚洲贸易的港口之一,港口规模位居欧洲第二、世界第九。
在相关人士的语境中,庞玉良是一个“成功者”:为收购帕希姆机场,击败了来自德国、美国、土耳其等地的11家竞争对手,最终取得该机场及其附属土地的100%股权,“花了十个亿”。
外界对庞玉良也频感兴趣,诸如他的商业帝国何以铸就、亿元真金从何而来以及这位一直名不见经传的“隐身富豪”有何创业传奇等等—庞玉良均以沉默回应,任凭媒体穷究。
而有关林德国际的资料也同样有限,根据林德国际的主页介绍,该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商务部批准的一级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是一家以国际空运为核心,以海运、陆运等运输代理业务为补充,以贸易咨询、物流管理为增值服务的专业化整合物流供应商。《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从北京市工商局获取的资料表明,该公司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法人代表也非庞玉良。
林德国际模糊的形神与庞玉良神秘的风骨显然是一种悬念。事实上,自此消息公开,人们的质疑就从未了断。“好事者”甚至公开断言,“庞玉良迄今为止只是拿到了一纸协议”、“这是一次投资洽谈会的技巧性捧场……”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林德国际的“好戏”的确才刚刚开场。
5月30日、31日,《中国经济周刊》分别向河南省商务厅、北京市商务局和商务部境外处求证,相关人士均明确表示,尚无这一境外投资的核准纪录。而“未经商务部门核准和备案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部门对这一项下的购汇和汇出将不予放行”。
采访中,《中国经济周刊》也曾向力挺庞玉良收购帕希姆机场的河南省、郑州市相关部门求证,但官员们的选择也均为沉默。
12年“闷声发财”
或许,国人已经习惯了接受个性张扬的商业领袖,对于“闷声发财”者反而有些敏感。但《中国经济周刊》调查发现,这种特性恰恰是庞玉良身上最为明显的商业烙印。
年愈不惑的庞玉良是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知情人士称其“属于国内最早从事国际货运代理的一批人”,但实现“跨越式发展”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投身中东、欧亚地区的货运包机业务让其“赚了很多钱”。
“庞玉良收购海外机场,不了解的人看是‘意料之外’,了解的人看是‘情理之中’。”5月31日,一位熟知河南物流产业态势的资深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庞玉良早在2005年就开始在郑州耕耘他的“试验田”了,而且其郑州阵营如今已颇具“根据地”色彩。
林德国际成立10年之后,2005年,庞玉良挥师中原,依托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注册成立了东方中天(河南)航空服务有限公司(下称“东方中天”)。2006年3月22日,庞玉良又拿下了“占地300亩,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的“郑州国际航空物流园”项目,开始建设“五园一中心”(即国际空港物流园、国际航空公司物流园、国际快件物流中心、出口保税加工物流园、国际贸易保税园和境内关外保税集中采购园)。
东方中天将林德国际的经验成功地进行了“复制”和“粘贴”,并将原在上海、深圳、北京起降的部分国际货运业务移到郑州……现在,它的“成绩单”是:拿到了达时航空、西飞航空、巴基斯坦皇家航空、阿联酋联合航空等13家航空公司在中国的总代理权,目前新郑机场的国际航空货运业务量跃居全国第七,其中也有东方中天的功劳。
庞玉良的“锤子”
在林德国际的战略转移中,庞玉良为何选择郑州?
“我相信有经济头脑的人都会来。”5月30日,河南省政府参事、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向《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坦言。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市场潜力巨大,经济发展强劲,但河南运力多年来持续紧张—因为地理位置优越,过境车辆太多。”郑泰森分析,“而这促使河南高度重视交通事业的发展,因此来河南发展物流产业可谓独具慧眼。”
不过,什未林不是郑州,林德国际的经验能否嫁接到德国尚存悬念。
据帕希姆机场总裁赫尔曼·厄托披露,帕希姆机场此番出售已是“梅开二度”,该机场早在6年前就曾被英国某“专业机场运营公司”收至麾下,用于往返欧洲与东亚货运飞机的起降,“但机场的盈利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改善”。
2005年3月,帕希姆机场被当地政府接管,英国管理团队被解散。而细究其败走的根源,权威人士认为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密切相关—德国《世界报》经济版资深编辑丹尼尔·厄科特,用“经济沙漠”来形容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的经济发展水平。
此外,由于东欧多个国家员工的工资更低,而且高技术水平的工人并不难找,德国企业并不愿意在这个州投资,以致于该区域的制造业乏善可陈,相依为命的物流因此也受到沉重打击。
“林德国际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郑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比如,海外经营人才如何汇聚、雇佣文化差异怎么化解、后续资金能否保障、强大的德国工会怎么面对 等等难题,这一切都将考验他们的智慧。”
事实上,在欧洲“败走麦城”的企业并不鲜见—TCL“国际化战略”在发展中国家披荆斩棘,但进入了欧洲之后便陷于亏损的泥潭;明基收购西门子之前,在欧洲9个国家经营了六七年,对欧洲的文化、习俗有着深刻理解,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虽然有种种不利因素,但是机场的区位优势无法否认。从短期来看,赢利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从长远来看,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这个生意值得做。”在德国汉堡从事货运的商人路德维希则如此评价,“中国商人的优势就在于能够看到长远利益。”
5月30日,《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记者在东方中天采访时,发现该公司门前有一句富有哲理意趣的格言—“如果你惟一的工具是把锤子,你往往会把一切问题都看成是钉子。”
或许,庞玉良早已准备好了“锤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