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台州既没有国家的特殊政策,也没有国家大的投资,更没有区位优势可以吸引外资,却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综合经济实力从全省11个地级市的倒数第2位,跃居全省前列,仅次于杭州、宁波、温州(有些指标已超过温州)。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0.13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845亿元,财政收入从1.19亿元增长到8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1元增长到12000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20元增长到5010元。市区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231个大中城市的第41位。台州经济现象引起了省内外各级领导和广大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探讨不断,众说纷纭。究竟是什么推动了台州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台州人的敢闯敢冒、敢于拼搏的艰苦创业精神和邓小平理论的有机融合,使台州人率先从计划人走向市场人,实现了台州经济和社会的腾飞。
所谓“计划人”,就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都受计划的支配和影响的劳动者。所谓“市场人”,就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情况下,受市场经济影响并适应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劳动者。在计划经济时代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劳动者来说,他们的劳动权利、择业权利、消费权利、利益倾向、文化特征、道德准则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市场人有完全独立的劳动力产权,拥有不可剥夺的财产权和投资权,拥有自由择业权和劳动组织方式的选择权,拥有自主消费权,具有不同的文化理念和道德标准。
一、抢抓机遇,台州人率先从计划人走向市场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序幕,台州人抢抓机遇,率先从计划人走向市场人。
1.积极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台州农民开始拥有独立的劳动力产权
台州各地在学习和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时,许多地方就自发地搞土地承包责任制,使广大农民从集体的枷锁中解放出来。1979年,当时的天台县南北公社、黄岩县店头公社等地不少生产队已开始搞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肯定并进一步推动了台州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展开。据1982年2月统计,当时有96.8%的生产队建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包”字就把台州90%以上的农民从“集体”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获得了劳动力产权。这就为广大农民离开土地外出打工、经商、办企业等择业自由,奠定了基础。
2.大批能工巧匠闯荡世界,台州人开始实现自由择业权
台州人多地少,历史上就有外出谋生的风气。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台州人成千上万地走出家门,走向杭州、上海、北京乃至全国各地,他们做木匠、当泥匠、补皮鞋、做豆腐、当建筑工等等。早在80年代台州就有五六十万人外出打工。据“五普”资料,台州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外出经商办企业。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其中超过万人的省市区有上海、广东等15个。他们经历了异常艰苦的创业过程,但他们却实现了自由择业权,并且不少人艰难地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台州今天的一些著名企业家,差不多都有当年外出闯荡的经历。
3.大办各类非公企业,台州人开始拥有财产权
改革开放之后,台州人大力发展水产、水果,并以本地的水产、水果以及岩石为原料,自主投资,自办企业,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至1983年末,就有各类自办企业8227家,务工人员达到21万人,占农村常年劳动力的15%左右,并有40余万人依附于这些企业,分散在各家各户从事编织、包装、运输等辅助性劳动。1978年台州仅有工业企业4669家, 1995年发展到8.7万家,其中股份合作制企业11682家,个私企业6.7万家。劳动者个体开始有了自己的财产权和财产处置权。
4.不断扩大投资领域,台州人逐步实现自己的投资权
从兴办各类股份合作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开始,台州人逐步扩大投资领域,从工商企业发展到农业、渔业、交通运输业,后又扩大到公路、桥梁、供水等基础设施产业和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金融业。在台州,每100人当中,就开办了1.6家工业企业,有4个工商户。台州的高速公路、椒江大桥、黄椒温引水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都是老百姓用股份制办法投资建成的。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市实验中学等一大批社会事业,也是群众投资建成的。在台州的固定资产投资中,80%以上都是民间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