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5区域分享前10名 东南地区总体领先 -一季度61.6%企业盈利 对二季度预期乐观 超5成计划增投资 报告 -教育部调整招生政策 学术型硕士可改读专业硕士 广西公务员重考 -居民阶梯电价调整方案6月底前出台 《新能源规划》有望率先亮相 -创业板8公司披露季报 股东榜藏龙卧虎 27只次新基金缩水20.43% -京试点"封村"管理流动人口 6-23点开放 26医改配套政策将出台 -中国堆积垃圾总量超60亿吨 烧垃圾发电 新能源汽车规划将出台 -国际机构指数定价 铁矿石中国模式南柯一梦 部分钢厂接季度定价 -中国在世行投票权提至4.42% 成第三大股东 -各界人士激辩地产新政能否调控房价 调整难避免 18月内或现拐点
首页>>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正在改变经济发展与生活方式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10 年 04 月 26 日 
关键词: 低碳 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赤字 生产观 循环经济试点 生态足迹 碳排放 低排放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经济总量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5 构建“低碳天津”任重道远  

市社联党组书记李家祥教授认为:对于天津社会科学界来说,为建设“低碳天津”做出贡献,既是责无旁贷的职责,又是重要的现实任务。

一是要更为重视低碳经济问题的研究。党和国家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正是其中的一项突出任务。这有可能成为我国当前应对国际经济贸易和技术领域新一轮竞争的核心政策。此方面提出了众多课题,我们的研究尚未达到成熟阶段。社科理论界必须高度重视,不断有大的作为。二是更为重视为天津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天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在节能减排上实现新突破。市社联正在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研讨活动,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天津社会科学界应积极参加、献计献策。三是更为重视向全社会宣传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新模式和体系,必将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广大市民提升理念、积极行动,才能保证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市社联在设计今年举办的第八届社会科学普及周时,已在编辑宣传读物和安排报告讲座之中突出安排了这方面的内容。社科界的专家在加强宣传普及方面同样要做出自己的贡献。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环评中心主任赵树明正高级规划师认为:构建“低碳天津”已成为我们的新使命。

近年来,天津的发展进入了环境与发展全面转型时期,迫切需要以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着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人居环境品质,为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提供示范。为此,构建“低碳天津”已成为我们的新使命。在我看来,(1)构建“低碳天津”,必须大力提高中心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天津中心城市包括主城区和滨海新区,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地区,面临着的首要环境问题就是城市生态服务功能。该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分析计算表明,1995年至2008年,除耕地和水域生态供给与生态需求基本保持平衡或略有盈余之外,其他生态资源:如化石能源用地、牧草地和林地均已出现供不应求的趋势。要削减生态赤字,就要建立新型近郊生态农林关系,培育区域、城乡、海陆一体化的高效城市森林体系,探索绿色经营实践模式,实现绿网、水网交融发展。(2)构建“低碳天津”,必须加快调整天津工业能源供应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工业走过的“集聚—扩散—再集聚”的布局演变历程表明,环境要素对于工业发展与布局演变的影响与关联程度由弱到强。为此,要坚持集约发展,规范引导布局调整与产业准入机制,促进产业集聚;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合理安排热电项目建设时序,科学安排技术节能、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措施,改善大气环境质量。(3)构建“低碳天津”,必须积极倡导市民适碳消费出行方式。人均“碳足迹”取决于人口数量,经济总量,能耗强度和单位能源含碳量等变量。居民生活减碳空间很大,加强消费出行方式的引导是碳减排的主要途径。如夏季空调温度保持在24至26摄氏度之间,就可节省电费5%至10%,每个家庭每年可减排CO2约0.3吨。为此,我市要鼓励市民主动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选择若干个低碳家庭试点,推行简易的日碳排放核算流程表,让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市民心中。有理由相信,我们一定会圆满地完成历史赋予的构建“低碳天津”的新使命。 (丁大同整理)

来源: 天津日报
   上一页   1   2   3  



图片新闻:
强沙尘暴袭甘肃新疆内蒙等地 局部能见度为零米
我国空间技术逼近深空 将适时推动火星探测研究(图)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