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确认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京都议定书》虽然没有对发展中国家规定具体的减排目标,但我国面临的压力并不小。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之一,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碳汇还是碳源的作用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如果能确认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就意味着我国每年净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会有所下降。这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国际压力,同时也给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缓冲空间。
朴世龙等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平均每年增加0.19–0.26 PgC(1 Pg C = 1015 g C)。按照估算,每年能够净吸收1.9亿吨到2.6亿吨的碳。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大小相当于此间中国工业源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28%~37%,显著地高于欧洲(7%~12%),跟美国相近(20%~40%)。
该结论不仅回答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吸收或者说抵消温室气体排放这一问题,也对科学评估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难怪《自然》杂志在同一期专门发表一篇来自于著名碳循环专家Dr. Gurney的评述,报到了该文章的重要性及其意义。《自然》杂志编辑也认为“这份中国陆地碳循环的综合评估论文的发表填补了全球碳平衡中一个重要的空白地区”。
这样的结论也是我国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科学依据和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重要筹码。并向世人表明,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所取得的成就。
植树造林成为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途径
在谈到具体的这一科学研究时,研究人员表示,我国地域广阔,陆地生态系统多样,多年来,我国科学家也进行过许多研究,但由于陆地生态系统在三大系统中最为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也最显著,所以对其准确地做出估算也十分困难。因此,许多情况尚不清楚,一些研究甚至处于空白状态。
研究人员在这次研究过程中,利用已有的土地利用和资源清查数据、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观测数据、遥感数据以及气象数据,借助遥感、GIS等新技术的支持,并结合大气反演模型和基于过程的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综合研究中国陆地碳汇/源的时空格局及其机制,系统地分析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大小及其机制,提高了对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作用的认识。
研究发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主要与我国人工林的增加、区域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浓度施肥促进植被生长以及植被恢复尤其是灌丛的恢复有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大力推广人工造林工作,使得我国在过去20多年里成为全球森林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已使我国人工林面积累计达到4700多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可以说,陆地生态系统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增加,人工造林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人工林占了很大比例,并且大部分人工林都是幼林,生长潜力很大,随着时间推移,它们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还会继续增强。
此外,增加秸秆还田等农业管理措施也增加了我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积累。(中国气象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