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研究员与方精云院士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大小相当于此间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28%~37%,显著地高于欧洲。
这一研究结果成为我国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科学依据和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重要筹码,同时也并向世人表明,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所取得的成就。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复杂性
相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共识而言,有关二氧化碳的问题可能更为棘手,否则,通往哥本哈根的路不会那样艰难。近年来,人们不仅关心二氧化碳从哪里来,也同样关心它到哪里去,不仅二氧化碳的减排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而且有关全球和区域碳循环及碳收支的情况也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有一个问题摆在了科学家的面前:人类因为燃烧化石燃料等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大气、海洋以及陆地生物圈三个巨大的系统之间进行着交换,其中,一部分用于升温而混在大气中,一部分被海洋吸收,而陆地生物圈被认为是一个二氧化碳收支平衡的系统,这样一来,剩余的那部分(接近1/3)二氧化碳就变得去向不明。人类已知的碳汇与碳源不能达到一种平衡,而且存在一个很大的未探明的汇,这就是著名的二氧化碳失汇之谜。
虽然有些研究结果表明,陆地生态系统可能是二氧化碳的一个汇,但缺乏科学的观测数据。随后又有研究发现,全球森林,尤其是热带林的破坏正导致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净排放二氧化碳,成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些结果不仅挑战了人们一直以来认为的陆地生态系统二氧化碳收支平衡的观念,也说明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陆地生态系统究竟是碳源还是碳汇,全球碳源和碳汇之间为何不平衡?这些问题使得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变得日趋重要。因为碳循环及碳收支的微小变化不仅能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明显波动,从而进一步影响全球气候的稳定。《京都议定书》对38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规定了明确的减排目标。不过,该协定书表示,各国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等碳汇项目来抵消部分工业排放量或争得一些额外的排放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