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股权激励限售股转让暂免个税 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公司"全景"报告 -国税总局再掀土地增值税征管风暴 楼市调控加码 或迫房企降价 -中国成最大移民输出国 多为技术移民 09年居民休闲消费1.7万亿 -中国18省区将现大范围雷暴天气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约169亿 -日本新首相今出炉 菅直人成最大热门 华裔女议员或任官房长官 -曼德拉是否出席世界杯开幕式尚未确定 盘点南非世界杯十大老将 -VISA银联对战将波及5000万银行卡 中国银行业协会将从中调解 -G20财长商讨刺激政策退路 超主权货币呼声再起 严监管缓退出 -解放军修订3大条令 新增胡锦涛多项论述 文体比赛不再挂钩奖励 -神木免费医疗 县委书记称政府赚 中国培养反腐硕士对付"硕鼠"
首页>>文化发展
相亲节目谁在玩“火”?同质化加速节目“死亡”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10 年 06 月 04 日 
关键词: 相亲节目 收视率 同质化竞争 非诚勿扰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复制,跟风,最终死掉,似乎成为了中国内地娱乐节目无一例外的轨迹。未逃出窠臼的此轮相亲节目,又能撑多久?

“3年到头,可能3年都撑不到。”这是徐舫州给出的答案。“包括再早一点的《今晚我们相识》、《非常男女》都是阶段性的。所以说,这类节目火,我估计是这一两年的事,很快就没了。”

“这种互相的克隆造成中国电视两个巨大的问题,一是文化品位低下,二是‘大跃进’式的‘一窝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说,“加速成熟有时就是加速死亡,一个东西迅速地脱离原本成长的过程,并不好。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原来吃的猪肉,这个猪需要一年才能养成,现在三个月弄的饲料、瘦肉精把它催肥了,大家自然觉得不太好吃了。”

为什么我们创造不出自己的娱乐节目模式?

徐舫州称,一个全新电视节目的设计比较难,从规则设计到内容打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人力、财力,而在目前收视率为王的环境下,加上地方卫视之间的惨烈竞争,以及一些领导的错误认识,缺少细致培养和创造新节目样式的土壤,“拿来主义”便成了最便捷和最快见效的方式。

收视率与高品质应兼顾

收视率一直被视为跟风炒作类型节目的推手,但地方卫视要生存,广告商投放广告又没有其他的参考指标,这让业界对收视率既爱又恨。

“高收视率和高品质并不完全矛盾。”徐舫州解释。美国的探索频道、英国BBC的纪录片,都不乏收视率和品质双高的节目。

“一个是高价值、高品位的节目争取收视率,一个是高收视率的节目提高它的文化品位,这都需要智慧。”徐舫州说,“你光有高品质,观众不爱看那也没有用,关键是怎样架设起观众与节目之间的桥梁。”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比如北京的文化底子比较厚,再比如上海,‘海派文化’是一个完全可以发扬光大的东西,如果地方卫视能找准自己独有的东西,耐下心思,认真策划,肯定能产生精品。”徐舫州建议,“对真正有创意的节目,要加大扶持,并在引导中打磨它,不要因为有点小问题把它打死,或者是边缘化。如果只有挑刺,就没有人敢创新了。”

卫视“相亲”大战,涉及话题很多,电视台的“一窝蜂”、“同质化”现象、“收视率”效应,不客气地说,这些还只是最直观的问题。当下更重要的是,当“相亲”这类原本服务性的节目变身成今日的真人秀娱乐,成为个性张扬、搏位出名的平台,成了各种价值观甚至“把无耻当可爱、把隐私当噱头”这种低俗价值观放大的公共空间,此种倾向及成因,应该警惕。

本报记者 尹晓宇

来源: 人民日报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
观众不满相亲节目嘉宾身份造假 请“非诚勿扰”
相亲节目未来如何?《非诚勿扰》生命力不超3年?
图片新闻:
人类启动模拟火星之旅试验 中国志愿者参加 时长520天
广西暴雨致210万人受灾 36人死亡 8万余人转移(图)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