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6月4日报道“休闲是由旅游、娱乐、体育等多种消费行为支撑的一种服务消费。休闲业的发展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说。6月2日,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2009~2010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课题研究成果暨《休闲绿皮书》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祝善忠告诉记者,2009年,随着国务院在“三定”方案中明确将“引导休闲度假”确定为国家旅游局的职能,休闲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被正式纳入行政管理范畴,相关管理工作有了特定的机构归属。
“可以说,2009年是中国休闲发展具有纪年意义的一年。”《休闲绿皮书》执笔人宋瑞博士说。《休闲绿皮书》总报告指出,国务院41号、44号文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不仅为当前形势下休闲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激励,更引起了全社会对旅游休闲、文化休闲、体育休闲的重视。“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在全国多地相继实施,将旅游与教育、体育、健康等相结合,不仅带动了相关消费,更激发了人们的休闲意识。
报告指出,旅游正成为城乡居民更加重要的休闲方式,国民旅游成为中国旅游市场主体,国民旅游中休闲比例持续提高,自驾游、自助游、自主游、房车游、定制游、无景点旅游、互助游,甚至换房游等各种新兴的、休闲性质的出游方式层出不穷,改变了之前以旅游团队为主的格局。宋瑞博士指出,“这种强调自主、自由、随意、放松、新潮、深度、多元的旅游需求,是国民休闲意识在旅游市场中的最佳体现。这说明,旅游作为一种主要的休闲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
伴随着国民旅游方式的转变,在休闲趋势的引领下,近年来涌现了一批新的旅游产业模式和形态,如邮轮旅游、分时度假、产权酒店、休闲房产、城市休闲综合体、休闲社区等,它们都为旅游业增加了新的活力。旅游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交通、通讯、餐饮等行业,更重要的是,它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与其他产业相融合,从而衍生出各种新的旅游热点和旅游形态。宋瑞表示,“旅游与演艺相融合,诞生了以‘唐乐宫’为代表的传统旅游表演和以张艺谋的‘印象系列’为代表的大型实景旅游演出;旅游与影视相融合,带动了各种影视基地的发展,也创新了各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方式;旅游与体育产业相融合,不仅表现为相关景区更加重视各类体育项目的开展,而且有奥运场馆游、体育设施游、大型赛事游,以及类似‘环太湖体育圈’这样的国家级全民健身基地,直接将体育与旅游结合;旅游与农业结合,形成了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不同形态;旅游与工业融合,直接催生了工业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凡此种种,都预示着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旅游愈来愈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其中追求新奇、放松、个性、多样的休闲需求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而这些产业之间的融合,则加速了大旅游、大休闲格局的日益形成。
据《休闲绿皮书》主编高舜礼介绍,课题组将休闲活动划分为消遣旅游类休闲、文化娱乐类休闲、体育健身类休闲、怡情养性类休闲、社会交往类休闲和其他休闲等6大类。其中,消遣旅游类、文化娱乐类和体育健身类等是最为核心的部分。以此三者为主,同时结合其他领域的休闲消费,初步估算,2009年我国居民休闲消费最核心部分约为1.7万亿元,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56%,相当于GDP的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