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 300人死8000人伤 85%民房倒塌 非偶然 -中国09年卖地收入1.4万亿元 楼市像股市:专家不敢预测房价涨跌 -发改委回应当前四大价格热点 国内粮油库存充裕 价格将保持稳定 -银行6000亿融资五路线图揭秘 资金吃紧豪礼揽储:存300万送电脑 -卫生部:血液检测存漏洞 公众尽量不要输血 回应疫苗信任危机 -胡锦涛就加强核安全提五点主张 将在华设立核安全示范中心 全文 -文强涉黑案下午3时宣判 "张大千真迹"为仿品 强奸指控成焦点 -波兰拟规定多名要员不得乘同一飞机 坠机或因总统要求强行着陆 -王家岭矿建设施工严重违章 矿主掩盖事故手法:炸毁巷道井下藏尸 -黄光裕案今庭前示证 被羁押后首亮相 证监会高级官员涉内幕交易
首页>>考古
广东省考古所:环中国海发现200多处古代沉船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10 年 04 月 14 日 
关键词: 南澳Ⅰ号 水下考古 中国海 考古所 古代世界 沉船打捞 古代中国 航线 水下文物 超载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近日,首个全国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负责“南澳Ⅰ号”、“南海Ⅰ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卜工参加了会议。昨天,他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结合“南澳Ⅰ号”谈中国水下考古的现状。

“南澳Ⅰ号”沉没或与超载有关

记者:有专家说,中国水下文物遗产很丰富,沉船远不止“南澳Ⅰ号”、“南海Ⅰ号”?

卜工:可以这么说,中国沿海的古代沉船是比较多的。首先,中国古代的海洋贸易一直比较发达,这可以追溯到西汉早期。南越王墓就出土过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说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唐宋元明这几个朝代,中国的海外贸易一直没有间断过,金银器、香料、象牙等奇珍异宝通过这条航线运输进来。这样算来,中国的海洋贸易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且古代的沿海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航线,发现“南澳Ⅰ号”的汕头南澳岛,俗称三点金海域,从汉唐的时候一直就在使用,是使用了上千年的古航线的必经之路。

为什么会遗留下丰富的水下文物遗产?海上恶劣环境、海盗内讧还有船只超载等都可能是原因,中国沿海的古代沉船会非常多。当年发现满载瓷器的“南海Ⅰ号”后,就有专家推测它的沉没可能与超载有关,因为古代中国的船只远航一般都有固定的配置,最底下放金银器,中间船舱放银锭、瓷器等,上边放置一些铁器,每次远航都尽量装满货物,不少船只铤而走险超载货物,吃水太深就可能翻船。

如果从汉代开始算,每年都有因台风或事故沉没的船只,一年一艘,这个数字会有多大?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沿海已发现100余处水下文物点。厦门大学的吴春明教授曾做过统计,中外考古学家在环中国海及邻近水域发现了200多处与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史有关的古代沉船,有待发现的可能还有更多。

打捞原因是盗捞文物的威胁

记者:目前中国沿海古代沉船受盗捞的形势严峻吗?

卜工:中国水下考古的起步比较晚,基本上从发现“南海Ⅰ号”开始。1987年发现了“南海Ⅰ号”,之后中国历史博物馆才设立“水下考古学研究室”。而从国家层面开始重视水下文物遗产,也是从“南海Ⅰ号”开始。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就曾说,不能只管960万平方公里陆地上的文物资源,还要顾及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上的文物资源。

为什么要打捞“南澳Ⅰ号”、“南海Ⅰ号”?最直接原因就是来自海上盗捞文物的威胁。之前福建的碗礁一号、西沙的华光礁1号的发现和发掘,都是首先因为当地渔民盗捞文物提供的线索,“南海Ⅰ号”最早的发现,也因为从国外打捞队那里获得了一些线索。

水下考古更重要是“遗产保护”

记者:“南澳Ⅰ号”会给中国水下考古带来什么?

卜工:“南澳Ⅰ号”被列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0年一号工程,肯定意味着一个新境界。但是这两年,围绕古代沉船打捞热,但水下考古有点外热内冷。考古专业圈内都有一个疑问,水下考古的科技含量到底在哪里?就是下水把文物从古船里打捞出来吗?至少目前,对于中国的考古界来说,水下考古仍然是相对冷清,因此这些年的十大考古发现中,我们没能看到水下考古的项目入选、获奖。

考古圈内一直还是有这样的认识,陆地考古是发掘一个古代的原生堆积层,是要靠考古专家的发掘解释、呈现出一个古代世界。水下考古有什么最终意义呢?因为大多数古代沉船是一个灾难现场、事故现场,发掘的不可能是一个原生的世界,顶多就是提取一些物证,证明中国古代的海上贸易、海上交通,因此相对考古业内而言,水下考古仍然是外热内冷。

现在我们正在更新一个认识,我们把水下考古改称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这意味着我们不只是为了打捞文物,而更重要的侧重在“遗产保护”上,要求考古人员在水下提取更多的古代信息,而不仅仅是捞文物那么简单。

但“南澳Ⅰ号”附近海域的水流湍急,现在直接在水下进行考古发掘,可能一些细节就在现场被冲走了,这是无法弥补的遗憾,依照目前的条件,只可能把大件的文物、显著的文物信息提取出来。对比而言,考古界对“南海Ⅰ号”会有更多的期待,因为它被整体打捞上来,在封闭的室内环境操作,可以提取的古代历史信息会更丰富。

记者 李培

来源: 南方日报

相关文章:
"南海一号"出水记:中国水下考古"最完整的船"
中国水下考古和"南海一号"发掘全过程(组图)
南澳I号水下考古抢救发掘启动 含万件明代文物
"水晶宫"收尾 观众将可欣赏"南海I号"水下考古
中国水下考古已20年 从历史书外走出鲜活物证
图片新闻:
中国多地遭遇倒春寒 50年最大雪袭击哈尔滨(图)
西南大旱引发产业危机:万亿游资渗透炒作农产品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