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曹操墓和刘备墓在哪引发的议论,专家认为张飞身葬阆中不应有争议。
随着曹操高陵被确认,彭山莲花村一些村民称当地有刘备墓后,阆中张飞墓葬是否真身、张飞头颅何时“回家”等悬案,也成了网友们时下关注的热点话题。
关于张飞墓之说,民间流传版本诸多,有人称在张飞的出生地河北省涿县;有人称在重庆云阳县;还有人表示张飞墓就在阆中“工作”过的古城西街的汉桓侯祠等,到底哪里是张飞墓地所在呢?前日,阆中名城研究会副主任刘先澄称,张飞身葬阆中,头葬云阳。不但如此,刘先澄还表示,张飞是个能文能武的“儒将”,其书画在当时很有名气,是三国时流行的“八分书体”的代表。对此,四川省社科院教授、三国文化研究专家沈伯俊认为,张飞身葬阆中头葬云阳一说不应该有争议。
探访
塑像奇特
猛张飞享帝王待遇
前日上午,记者前往阆中汉桓侯祠探访。在汉桓侯祠前,记者看见一根“丈八蛇矛”和一面“战鼓”,相传,这是这里的镇祠之宝。但是,张飞庙里,张飞的形象却令人大跌眼镜:一尊高达4.5米的张飞文身帝王塑像,张飞身穿黄袍、头戴皇冠、正襟危坐、文质彬彬,塑像前站着文臣马齐、武将张苞,更衬托出张飞的威严。
张飞文身帝王塑像最早塑于何年,现已无法考证。在人们印象中,张飞是一员目不识丁的武将。但在阆中张飞庙中,张飞为什么当了“帝王”?猛张飞为何陡然“文气”起来了?
据阆中名城研究会副主任刘先澄分析,刘禅追谥张飞为“桓侯”,民间一般老百姓是分不清王、侯的,并且在清代嘉庆年间,当地道台上书嘉庆皇帝,称颂张飞保境安民,嘉庆皇帝遂封张飞为“桓侯大帝”,这可能是阆中百姓将张飞塑成帝王像的原因,但张飞“称帝”的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至于张飞为何“文气”,刘先澄说,历史上的张飞本身就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儒将”,猛张飞根本不是“莽张飞”,他的书画在当时也很有名气,还是三国时流行的“八分书体”的代表。
考察
“物探”证实
张飞墓大致轮廓完好
对于阆中张飞墓安葬的是身躯,而重庆云阳县凤凰山上的张飞墓安葬的是其人头之说,阆中文管所长郑勇德表示认同,他说,一直以来便有“张飞身葬阆中,头葬云阳”之说。郑勇德还希望,两处张飞庙结为“秦晋之好”,早日将张飞的头和身躯安放在一起,让张飞“身首合一”。
郑勇德说,2005年12月4日,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和随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一行来到阆中张飞庙,对张飞墓进行科学考察。专家运用“物探技术”对张飞墓地进行了全方位“物探”,经探测后根据地磁场反映数据,对墓地结构勾勒出大致轮廓,初步判断:墓地内的墓穴有墓门、墓道、左右耳室、墓室等结构。同时探明还有两处比较明显的“反应”,测定墓道口有“扰乱”现象,证实了40多年前一群人掘墓时留下的痕迹;另一处“扰乱”点在墓中的东北角处,有早期(明清)“扰乱”现象。
郑勇德告诉记者,张飞墓地历代备受重视,而现代物探技术证实张飞墓地除了两个“扰乱”点外,一切原貌尚存,充分证实了张飞墓完好无损。
真相
蛇矛作笔
猛张飞还是位书法家
据《三国志》记载:当年张飞以少胜多,把曹操名将张郃打得大败。因胜利而喜悦,他当即便以石代纸,以丈八蛇矛作笔,在八蒙山上书写了“立马铭”两行隶体大字,以示记功勉士兼羞曹军。那么,这块有史有记的张飞所书的“立马铭”石碑现在何处呢?经郑勇德指点,记者来到阆中市锦屏山碑林。在碑林中,有一块文为“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蒙立马勒铭”的石碑,共22字,四行排列,阴刻隶书石碑被玻璃罩围住。
据郑勇德介绍, “5.12”汶川大地震后,包括汉桓侯祠在内的阆中10多处国家级、省级文物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地震灾害发生后,阆中市立即启动灾后重建工作,并将汉桓侯祠的扩建工程列为重点工程项目,将张飞庙占地面积由原来的6600多平方米增加到12000平方米,景区建筑面积由原来的4000平方米增加到8500平方米,扩建部分由寮园、东园和南园组成,分成张飞个人展示区、旅游休闲区和服务功能区。
专家说法
张飞葬在阆中不应该有争议
17日晚7时30分许,记者与四川省社科院三国文化研究专家沈伯俊教授取得联系。沈伯俊表示,一直有说法是张飞身葬阆中,头葬云阳,但是该说法是从何时提起的不得而知。沈伯俊说,根据史料记载,张飞在阆中呆了7年,被杀后,头颅被部下带至云阳,被云阳人所葬,但身体没有理由被带走。综合古代官员安葬制度等,张飞身被葬阆中不应该有争议。(成都商报 陈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