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病滴酒不沾的周恩来为中美关系会谈成功破例干杯
“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日理万机,基本与酒绝缘。但也有例外的一次,那是尼克松访华的时候。作为尼克松访华的必要前奏和有机组成部分,早在1971年,美国的基辛格奉尼克松之命秘密访华。他来到我国时,对中国的一种神秘感使他有点紧张。为了活跃情绪,周恩来在与他和随行人员握手时,极力寻找话题与他们寒暄。周恩来与美国特工人员雷迪和麦克劳德开玩笑说:“你们可要小心哟,我们的茅台酒会醉人的。你们喝醉了,是不是回去要受处分呢?”周恩来拿酒为话题随意聊聊家常,使基辛格一行打消了紧张拘束的心理。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京。下午,周恩来陪同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基辛格。在一个多小时的会谈中,把此次中美高级会晤的基本方针都讲了,气氛认真而坦率。当晚,周恩来设宴招待了大洋彼岸的客人。人民大会堂东大厅辉煌、气派,900人参加的宴会格外隆重。周恩来神采奕奕地走到麦克风前致祝酒词,无线电波将这一声音传播到全世界。紧接着,尼克松也致词。周恩来与尼克松致词后大厅里都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周恩来举起盛满茅台酒的杯子,满面春风地转向尼克松,完成了象征两国人民友好情意的碰杯之举。茅台酒散发出来的悠然芳香,使美国客人备感兴趣,笑容满面,心旷神怡。在尼克松访华谈判有关事宜期间,随着谈判的顺利进展,周恩来还用贮藏了30多年的茅台酒招待贵宾,安排了不少非正式宴请。在酒宴上,周恩来仍然像过去几十年一样精神矍铄,依然谈笑风生,睿智幽默,彬彬有礼。但是,他再也没有在喝酒上表现出以往那种豪爽。他只谈酒而不喝酒。
在为尼克松举行的送别国宴上,周恩来端起酒杯,频频向尼克松、基辛格等贵宾祝酒,向其他几张餐桌旁的几十名高级官员祝酒。可是大家稍一留意便不难发现,周恩来祝酒时,说着“干杯”,却一次也不像过去那样痛快豪爽地喝干杯中酒。他只是“舔酒”,用嘴唇轻轻沾一下杯沿,然后礼貌热情地向对方点头致意,用一个微笑和注目的眼光替代了干杯动作。一圈下来,他回到自己的座位时,酒杯仍然是满的。
尼克松终于发现了这一破绽,朝周恩来投去疑惑的目光,最后,忍不住问:“总理阁下,听说您的酒量很大啊?”周恩来含笑平静地答:“那是过去的事了。红军长征时我曾经豪饮20杯茅台。”说着举看一下手中的酒杯,接着说:“比这个杯子还大。”尼克松不解地问:“可您今天基本没有喝。”周恩来歉意地笑笑说:“年龄大了,医生限制我喝酒,不能超过两杯,最多三杯。”
尼克松很理解地“嗯——”了一声,故作轻松地说着周恩来爱听的长征话题:“我在书里曾经读过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你们攻占了茅台酒的家乡……”周恩来自豪地追忆着那段峥嵘岁月:“长征路上,茅台酒不光能喝,还被我们看作万应良药,洗伤、镇痛、解毒、治伤风感冒,包治百病。”尼克松举杯:“让我们用这个万应良药干杯吧。”也许因为客人盛情难却,也许因为成功地打破了中美关系几十年的坚冰,周恩来这次把酒痛快地一口全干了。电视台工作人员拍下了周总理与尼克松满脸喜悦用茅台酒干杯的镜头,并向全世界播送,更使茅台酒伴随着这个历史性的“干杯”而名震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