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2008年10月18日,中国著名导演谢晋在浙江上虞去世。谢晋是上影集团的著名导演,生于1923年,浙江上虞市人,主要代表作有《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牧马人》、《天云山传奇》、《鸦片战争》、《芙蓉镇》等。图为2006年谢晋在上海出席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中新社发 潘索菲 摄
《大师谢晋》是导演谢晋生前唯一认可的个人传记。作为谢晋生前好友,本书作者揭开了常人所不知的大师谢晋与夫人徐大雯的情感历程。
谢晋与徐大雯的情感世界
美丽的初恋
谢晋早年曾就读于江安国立剧专,江安的生活是枯燥而萧索的,这里很少名胜古迹,更无闹市街景,不过到了春天,对于大多数从大城市来的师生来说,春天的江安可以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那苍翠峻伟的南崖,那城北连绵起伏的丘陵,那随风摇曳的桂圆树,那金黄万点的油菜花以及在那花蕊间飞来飞去的蜜蜂,使正处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们暂时忘却了求读生涯的艰辛和时局动荡所带来的不安。他们尽情地在这大自然的怀抱里享受着春天赐予的生命甘露。的确与那些在日本鬼子的炮火下挣扎的同龄人相比,他们这里可以算得上是人间天堂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年轻端庄的姑娘走进了谢晋的视野。她叫徐大雯,是地地道道的江安城里人,她的父亲也是个读书人,家境很殷实,在农村有田地,在城里有货栈,在当地很有些声望,就在徐大雯12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这使得这个昔日的富家千金常常处在一种郁郁寡欢的心态之中。虽然,已经家道中落的她在生活上尚不至捉襟见肘,比起一大帮穷学生来说,她仍是富有的,但不知为什么,她总感到自己的心里是苦闷的,她总想找一个人,一个可靠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向他诉说心中的苦闷。
这一天,江安女中初中部17岁的女生徐大雯从学校的矮墙边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人,一个身材高大,英俊潇洒的人,这个人后来改变了徐大雯一生的命运,同时,这个人后来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就是谢晋。这一年,谢晋还不到20岁。
几十年以后,当昔日这位江安城里顶呱呱的“上江”女子在忆及她与谢晋这段一见钟情式的美满姻缘时,目光中仍掩饰不住流露出少女般的羞涩与润湿。“我与谢晋相识,可以说是天公作的美,因为我们江安女中与国立剧专只是一墙之隔,墙的这边是我们的学校,墙的那边是谢晋的学校。”
“我认识他时他还不到20岁。我更小,他年轻时就长得魁梧高大,喜爱运动,更爱打架,他的打架是出了名的,当时国立剧专的情况非常复杂,有不少进步师生,也有国民党的特务,谢晋血气方刚,爱出头,爱打抱不平,看到有人欺侮女同学,不管对方有着什么身份,就冲上去打架,他打架打得可凶呢,谁也劝不住,别人不敢出头的事他敢!”
“我之所以对他产生好感,其中一个原因也正因为他有正义感,并且是个直肚肠,说真话!”
“江安距离重庆有几百公里,是一个小县城,一向很封闭,我那时爱演进步话剧,又常与谢晋这些爱国学生在一起抛头露面,就已经为当时的反动势力所注意。另外,我们那儿的人排外情绪又十分厉害,一向讨厌抗战后到这里来的‘下江人’,我爱上了‘下江人’谢晋后,惹怒了地方上的封建势力,两股势力糅合在一起,就使我再也无容身之地了!”
“谢晋20岁生日的那天,他邀了好几位女性朋友吃饭,我也去了,我们堂而皇之地在茶楼上吃饭。这还了得,于是一阵风地传开了,次日我就被开除出校。从此,我在家乡人的心目中,成了一个坏女人,走到哪里,都有人指着我的脊梁骨骂,说我父亲死得早,没人管,丢了江安人的脸。母亲哭着让我去重庆找舅舅,于是,我不得不只身一人来重庆投奔我的舅舅。我学校的几位好同学偷偷地帮我把留在学校里的几件衣服拿出来,送我上路。谁也不敢与我多说话,因为一个女学生被学校开除,在江安城内,可以说是破天荒的,所以,在人们的心中,我简直是坏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