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唐山民间艺术家王开儒受故宫之托,成功复制《清明上河图》,被赞为“迄今为止最接近原作”的复制品。6年后,王开儒却向社会宣布,故宫专家曾经在修复《清明上河图》时误删了一头母驴,由此展开与故宫博物院的论战。最近,王开儒根据故宫残片照片将删掉的母驴添上,于去年复制出“足本”《清明上河图》。12月11日,王开儒来到河北省版权局,为王开儒版本《清明上河图》申请版权,版权局已经受理,将于一个月后给予是否登记的答复。
-民间研究《清明上河图》第一人
王开儒出身农家,1944年生于唐山北郊,自幼酷爱书画,习百家碑帖,尤擅临摹古书画,并成立唐山炎黄轩,专门复制古代书画。他很早就将目标定在复制中国古代书画的极品《清明上河图》上。1990年,王开儒携子进京,走进故宫博物院,说:“我要复制《清明上河图》。”故宫领导感其淳厚,允许他尝试,王开儒利用所学,并对唐山陶瓷的花纸工艺进行改进,成功复制南宋名画《采薇图》,得到认可,并有幸一瞻国宝名画真容,从此,获得了复制《清明上河图》的机会。1990年,他与故宫签下一纸协议,成为复制故宫藏画第一人。
此后历时三年,王开儒做成“炎黄轩本”《清明上河图》,该作品被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杨新赞誉为“迄今最接近原作真貌的复制品”,著名古书画鉴定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潘深亮也称他的复制品是“下真迹一等”,除了没有包浆,就跟真迹一样。
一时间,故宫高调宣传《清明上河图》首次复制成功,央视、人民日报等媒体都进行了报道。
-王开儒与故宫博物院之争
在精心复制故宫博物院藏画《清明上河图》过程中,王开儒却发现了一些疑点,他认为:这幅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已遭人篡改,并非原貌。理由是,故宫在1973年重新装裱《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在距卷首80厘米处删去了一只“尖嘴立牛”。
对于这头牲畜的删除,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杨伯达在《荣宝斋画谱》的“清明上河图卷”中曾有说明,“有一处误补处:……残缺一大片,原绢已失,至明末清初揭裱时补绢余画,一尖嘴立牛正在张口嘶叫,殊碍原画意境,1973年新裱时揭下,留存归档,不再复原。”
王开儒却认为,删除是错误的,原因是装裱专家不熟悉农村生活。他告诉本报记者,他为此考证了数种官方和民间流传的伪本,并专门学习和请教了兽医,发现故宫博物院1973年删除的那头“牛”,其实是一头正在发情的壮年母驴。他绘声绘色地描述:张择端原画描述这样一个情景:在嫩柳初绿的道上,一富户数十人扫墓归来,街口与一对夫妻相遇,披斗篷的女人骑公驴在前,男人头缠柳枝赶驴在后,偏巧正与路边老者牵着的发情母驴相遇,公驴向母驴狂奔而去,骑驴女人被掀翻在地,母驴张嘴嘶叫,耳失常态,腰向上弓,拼命挣脱,三驴相争,吓坏牵驴老者,一手拽缰,一手喊叫前面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快躲。正拴在斜对面店铺前的一头公驴也四蹄翻刨,旁边游人无不侧顾。
王开儒的呼吁得到了作家冯骥才等人的支持。
但故宫博物院坚持自己的意见。我国研究《清明上河图》权威专家杨新表示,1973年故宫从画首处删掉的那块画不是原画,是后代裱画师补上去的,当时那块绢已经烂了,且《清明上河图》在流传过程中没有摹本,所以很难断定那块绢上的“尖嘴立牛”是依照原画内容画的还是后人的猜测。
此外,王开儒还提出《清明上河图》画卷应该做逆向阅读,目前故宫博物院现存的续接过的所谓补全卷属于“不该续的续了,不该删的删了”,是“画蛇添足”。
-让皇室藏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开儒去年开始著书《清明上河图的千古奇冤》,并利用一年多时间进行“足本”《清明上河图》的复制,他请中国图片社扫描当时他在故宫拍出来的补绢反转片,又通过独特的技术对光、调色,使复制品逼近真迹,仅增加那头驴的颜色就花了一年多时间,同时加了“跋”,做了注解和说明。
12月11日,王开儒来到省版权局对经他整理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行登记,他称之为《足本清明上河图》。他说:“《清明上河图》因藏于皇苑贵胄才使得伪仿历代层出,造成国宝的千古谜团,我现在要让它走进家庭、工厂,进入寻常百姓家。”
省版权局版权处处长潘海波热情接待王开儒,并告诉记者,是否对王开儒版《清明上河图》进行版权登记,主要将考察王开儒的工作是否构成对张择端原画的整理,一旦认定王开儒对他整理之后的这个《足本清明上河图》享有整理者的权益,就意味着他人不能对王开儒版的《足本清明上河图》擅自复制发行。
目前河北省版权局已受理王开儒的申请,按国家关于作品登记的有关规定,一个月内予以答复。
潘海波还向记者发表意见,如王开儒的论证属实,故宫博物院删改《清明上河图》就侵犯了张择端著作权中的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因为删改行为所导致的后果现在依然存在,故宫博物院就应为其擅自修改古人作品的行为承担责任,停止侵权、恢复原貌,赔礼道歉,权利人可由国家有关部门,如国家版权局代为接受。
本报记者 吴艳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