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 永不失误的证明形式
博物馆负责人沈国文告诉记者,人类的指纹是因为凹凸不平才有立体感,纹路因此而产生,凸起的纹线叫乳突线,凹陷下去的地方叫小犁沟,指纹按中心花纹和三角的形状可大致分为“弓”“箕”“斗”。中国的指纹技术运用至今已有5000余年历史,从未发现有相同指纹的两个人,也从未发现一个人的指纹在一生中发生本质改变的。因此,指纹被专家称为“永不失误的证明形式”。
沈国文告诉记者,自唐代,指纹就已经广泛地用来签订契约、表示意志、证明身份了。但由于契约等多以纸质形式出现,迄今尚未发现保存完好的唐宋年代有指纹的契约。但他们馆藏的大量的明清,以及民国初年的记录、契约、证明文件等,不但证明了指纹在中国的运用,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
这是沈国文带领学生从黄山脚下收集来的明代嘉靖年间土地买卖的契约,虽然七月的纸张由于年代久远,已经黑黄破损,但朱砂红印衬的指纹仍然清晰可见:
这是民国14年,一户农民因贫困交加,不得不卖子求生的契约。契约上写道:立卖生子契人王立乾,兹为家道维艰……将亲生子卖于王聚魁名下永是之嗣,……其作身价三十四元,另五十斤小米……;而那契约尾端的黑色指印印透了立契人的无奈。
而那份采集于江西的民国33年由中华苏维埃政府颁发的结婚证,更是弥足珍贵:“双方同意实行结婚,遵照苏维埃政府法令,经本政府登记,特发此证”。男方罗可林,女方王带×两枚鲜红的指纹,展示了苏区人民享有的婚姻自主与自由。
那件光绪二十六年9月14日的审讯记录,更留下了革命党人的左手全手印。
当时革命党人策划了一起爆炸,不料事后实施爆炸的革命党人史经如被捕。这份审讯记录中,不但记录了案发时间、地点,炸药埋藏的数量、地点等,以及被审讯者留下的左手全手印。据沈国文介绍,这种以整个手印为信的捺印形式,在明清时期的供据、狱词供状中是大量使用的。
而那件标明1915年的天字壹号中华革命党党证,更为珍贵。因为党证左下角的指纹,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留下的!
虽然这只是个影印件(原物珍藏于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提供),但却证明了一个史实:孙中山要求每位成员在入党前必须以按手印的形式宣布对党的效忠,并在自己的党证上按下了自己的指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