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学是一门植根于中国古人直接经验,后又移植于近现代科学技术中的综合应用科学技术。它作为人类文明产物,广泛运用于法律诉讼、人口管理、经济学、遗传学、人类学、民族学、体育学、医学诊断等众多领域。
---中华指纹博物馆《前言》
看起来,这是一块泥团,只是上面一枚清晰的指纹,让这个泥团显得有些特别。
这当然不是普通的泥团。这个由被人尊称为“指纹赵”的我国指纹界前辈赵向欣捐赠给“中华指纹博物馆的”泥团,就是我国古代捆扎竹简时,“缄之以绳,封之以泥,抑之以印”,“以检奸阴”(《宋史·元绛列传》)的周代封泥!
这枚现存于“中华指纹博物馆”的封泥证明,早在西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以“按指为信”,来表示自己的身份和诚信了。
记者的探访,就从这块封泥开始。
中华指纹天下先
这家“不仅中国惟一,而且世界惟一”(我国刑侦界老前辈刘文语)的指纹博物馆设在江苏警官学院。陈列的3000多件实物和图片文字资料,从指纹的奥秘到应用历史再到现代指纹技术,向人们揭示了指纹应用史的发展。
首先引起记者注意的是那个标题:“中华指纹天下先”。
现代指纹技术不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吗?博物馆是不是搞错了?
没错!我国著名指纹专家,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常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刘持平告诉记者,“中华指纹天下先”这个结论,不单是被世界公认(世界著名指纹学专家、德国的罗伯特.海因德尔在他的“世界指纹史”中,就用大量的篇幅证明了中国是最早运用指纹的国家之一),也被近代考古研究所证明:中国的指纹运用,甚至比西周还要早!出土于青海柳湾墓地,属马家窑文化时代的人面纹彩陶壶上面的花纹,最早被当成“螺旋纹”。而正是刘持平的研究,证明这由8圈螺旋纹,再加上底部两个对称的三角纹组成的“螺旋纹”图画,是一枚完整的右手拇指斗形纹指纹图,从而一下把我国对指纹的运用推到了5000年前。
如果说我国早期的指纹运用还主要是原始的艺术再现(如马家窑和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罐上的指纹画)的话,那么秦汉时期,指纹就已经开始成为个人的标记使用了。而这种使用到了唐代,更上升到法律形式: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布的《永徽律》,明确规定指纹是一种身份识别特征,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博物馆用图片和复制的实物展示了大量发现于敦煌和新疆吐鲁番等地的唐代契约文书证明,比如1959年新疆米兰古城出土的印有四个红色指印的唐代藏文契约、1964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用全手掌印画押的唐代遗言文书等,展现了这段指纹史。
而最早把指纹、手印运用在破案中的,也是我们的祖先。
1975年出土于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的战国末年的秦简中,在记录一个挖洞进入人家的盗窃案件时,清楚地写明:“内中及穴中外壤上有膝、手迹,膝、手各六处。”它表明,至少在秦代,司法人员已将“手迹”作为作案现场勘查的重要证据之一;
《宋史·元绛列传》更清楚地记录了一个运用指纹技术破案的生动案例:富户龙聿伪造契约,图谋霸占别人良田。由于契约上有原土地主的指印,当事人虽先后诉于县,申于州,但全都败诉。是元绛发现,契约上虽然指纹是当事人的,但却是指纹在下,笔墨在上,显然是龙聿利用当事人其他契约的后半部伪造了这份契约,从而迫使龙聿当庭将土地原物归还。
显然,当时人们不但能辨别指纹,而且具有了辨别痕迹覆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