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财政部就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25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创新资金管理方式

全面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财政部有关方面负责人就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答记者问

为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近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会议,研究部署“十一五”期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有关工作。日前,记者就共享工程的有关情况采访了财政部有关方面负责人。

问:请介绍一下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背景和意义?

答:让广大农民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得到更丰富的基本文化公共服务,分享信息社会发展的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改变农村文化信息资源不足、文化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从2002年起文化部、财政部决定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工程,是政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举措,是公共财政义不容辞的责任,全面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改善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支持实施共享工程是公共财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共享工程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利用网络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将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传输给广大基层群众,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建共享。共享工程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工程,是满足城乡基层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创新工程,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

二是支持实施共享工程是公共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大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工程,是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之后的“二号工程”,中央领导同志对此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加快实施与推进。

三是支持实施共享工程是公共财政发挥职能作用的必然选择。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主要是解决市场配置无效和无法自动实现公平的问题,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公共财政框架的确立,财政工作的主要目标逐步转向为公共性、公益性事业发展提供保障,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公共财政要把支持共享工程作为重要抓手,为农村和基层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文化事业运行机制,以此为基础,带动农村文化投入的大幅度增长和投入结构的优化,促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来源: 财政部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在希望的田野上“种”文化——记浙江农民“种文化”活动
从业者1132万 文化产业有望成经济支柱产业
"十一五"我国将建立10个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
2006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美元
商务部:中国打造文化产业精品 拓宽欧美市场
李长春: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宁夏“电视入户文化扶贫”工程启动实施
立足文化扎根传统 "红楼梦中人"再掀国学热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