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提要
随着我军使命任务的拓展,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增多,给部队训练、管理等诸多方面带来不少冲击。面对新挑战,军队如何担当起历史重任,尽快适应新的使命要求?成都军区某集团军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官兵,用一流的工作业绩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他们的成功实践为全军部队履行新使命、锻造新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胡君华)
2月26日,成都军区某集团军黎巴嫩维和工兵营官兵凯旋归建。他们通过维和战场的洗礼和实战的摔打,不仅收获了丰硕的战果,还有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实战经验和新的思维观念。
10个工作日就拿到战场“通行证”
2007年9月3日,某集团军维和工兵营官兵到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区刚刚站住脚,一道非过不可的“坎”就挡在了面前:国际标准作业程序资质认证考核合格,才能获得执行维和任务作业的资格。按以往多个国家的情况看,大约需要60天才能完成培训考核。这对中国营来说,无疑是一道如何从训练场走向战场的考题。
翻开中国营的训练表:模块化编组训练、作业小组要素演练、陆地导航应用等等,和以往相比,这张训练表已变得面目全非。训练全部以实战为背景,单兵着重提高适应战场的综合能力素质;战斗小组注重强化作战要素间如何形成最佳组合、最优配置下的作战能力。要拿到走上战场的“通行证”,组训方式和战斗力标准必须和实战接轨。
传统的训练观念、组训方式在这里同样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组长、副组长、监督员、作业手、医生、护士、驾驶员及两条扫雷犬组成的作业组,每个人的专业和分工各异。训练中,他们注重的是这些作战单元在执行作战任务中,能否灵活机动地实现作战要素集成,形成最佳组合、最优配置能力,变“指头”为“拳头”。组长陶国庆说:“走进训练场就走进了战场,按以往的老套路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雷场的态势和出现的情况都是随机而定,不是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练就雷场灵活处置能力。”
进驻任务区第10天,中国营申请并通过了资质认证考核,成为联黎部队历史上拿到战场“通行证”时间最短、效率最高的部队。但“通行证”不是“终身制”,联黎指挥部三天两头都要随机抽考,稍有怠慢就可能被吊销“执照”。中国营官兵脑子里的弦始终绷得紧紧的,每周都要组织实战条件下的考核。士官陈川说:“这样的训练和考核的确和以往不一样,我们传统观念和习惯的做法在这里受到极大的挑战,就像天天都在上雷场。”
迈过训练场到战场这道坎。中国营官兵在这次维和任务中清排安全通道13条共8110米,销毁未爆弹1212个,清排销毁子母弹646枚,提前两个月将160994平方米的安全土地移交给当地人民,为祖国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4种新战法写进联合国标准作业程序
去年8月,一名战士在作业中险些触雷。事后,这名战士抱怨这种“双手挖土豆”式的作业方法既不科学又不安全。
老战法在新雷场上为何遭到质疑?议训会上,作战副营长陈顺秋说:“那些已过时的老战法虽然训起来套路熟,用起来很顺手,但它已不适应现代战争要求却还舍不得放手时,就可能在战场上付出血的代价,我们再也不能抱残守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