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业国还表示,因为价格战原因,国内彩电价格是世界上最低的,比第二低的国家还低20%。因此,我国的彩电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竞争力,这种全球大市场的格局,使我国的彩电业依然前景广阔。
而当时很多彩电企业也开始探索新技术和新产品,彩电行业“龙头”四川长虹将未来押在了背投产品和海外市场,而创维等很多企业还在操作停产“逐行电视”的概念,而汤业国2002年10月已经开始将目光瞄向了更有前途的等离子电视,实践证明这一步是何等重要和正确。
汤业国当时就语出惊人,称“背投产品只是一种常规产品,各厂家在背投产品上的竞争仍然只是一种低层次的价格竞争。海信也有背投产品,在技术上也是领先的,不过我们只是将它作为一种常规产品来卖的。”
2002年,在汤业国的率领下,海信电器不仅确立了国内彩电业技术领跑者的权威地位,而且营造出国际市场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正是依靠如此骄人业绩,汤也入选2002年度中国家电十大风云人物。
按照CRT电视的销量排名,当时的海信在国内只能排在第五位,要想取得突破必须在新技术的使用上取得优势,汤业国在等离子方面一开始就将目标瞄向了日本的富士通、东芝和韩国的三星、LG等平板电视巨头,2003年在中国市场开创了一系列第一。
2003年2月19日,海信率先掀起等离子普及风暴,将42英寸16∶9等离子的价格从5万元左右下降至3万元以内,4月5日汤业国在青岛海信大厦宣布启动“曙光计划”核心内容共分四个主要方面:一是在3年内投入10亿元用于等离子等高端产品的生产研发;二是在目前2个等离子实验室的基础上,到年底再组建完成一个亚洲最先进的等离子实验室,开发从42英寸至63英寸的数字高清等离子产品;三是在目前等离子60多人的研发队伍基础上,积极引进国际等离子技术专家,到年底形成专家、博士领衔的百人研发团;四是在现有产能30万台等离子的基础上,年底建成亚洲最先进的等离子电视生产基地,争取到2005年海信等离子产能达到100万台,同时满足国内和国外两大市场。
汤业国表示,通过“曙光计划”,海信的长期目标是对等离子进行战略性投入和发展,并借此让海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等离子生产企业之一;短期目标则是在2003年海信夺得当年10万台市场份额的20%。汤业国认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有两个条件: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和大规模生产。“曙光计划”就是为这两个条件准备的。
在这里,汤业国一直特别强调的就是要掌握核心技术,虽然等离子屏尚只掌握在日韩的6家企业手中,但在应用技术和软件配置方案,海信始终走在了前面,并在2003年就启动了产能超过30万台的等离子电视生产线,具备了大规模生产的能力。
从2004年10月开始,海信的平板电视已连续13个月排名国内第一,出口也名列前茅,2003年汤业国孤注一掷式的试验功不可没。
肩挑空调重担
在彩电业务取得成功后,海信集团为了其多元化的布局,开始尝试进军白电领域,9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入空调领域,但海信当时引进的是日本的变频空调技术,但在市场推广中却面临着“曲高和寡”的问题,8年中经历了一些普通空调生产企业快速成长的诱惑,更经历了少数同行出于种种目的对变频空调的质疑、诋毁甚至设障,海信空调的整体规模一直难以取得突破,然而坚持的海信却始终没有放弃做大空调产业的想法。
然而这一想法得到落实还是从2004年汤业国出任海信空调公司总经理开始的,汤业国将做大空调业务当成全新的挑战,他告诉记者,“我个人就是喜欢挑战新的事物,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我当时向周董下了‘军令状’的。”
汤业国认识到,只做变频空调由于技术和消费者接受能力的问题是很难做大规模的,而2004年的时候国内空调产能已经饱和,再投资建设新的生产基地纯粹是浪费,通过收购的方式来集中国内的闲置的生产线才是最好的方式。
2005年海信变频空调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60%,成为国内首个变频家电联盟的召集人,而青岛平度的生产基地已经远远不能跟上市场需求的增长需要,汤业国也开始在经济最为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寻找新的生产基地。
5月8日,海信空调收购了浙江先科空调位于湖州的生产基地,其占地200多亩,拥有6万多平米的厂房和库房,生产条件较好,周边配套资源也很丰富,此次海信入主后,投资5600万元,控股组建合资公司,一期年产能100万套,二期年产能200万套,生产全套的变频空调系列产品。
这次收购可谓神速,从双方洽谈签约到海信牌变频空调试生产,前后只用了13天,这也初步显示出汤业国敏捷的反应速度和干练的作风,同时海信空调在资本市场的长袖善舞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