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计划经济下,市场价格高度统一,老百姓的经济状况相差无几,更没有什么类似“赛特”一类的贵族商场。同样的商品,老字号里质优品种全,所以,人们买根酱萝卜也非去六必居排队。这种“穷讲究”,就是北京人追求的“玩意儿地道”,老字号扎堆的大栅栏不兴旺也难。
■前门大街的两件“镇街”之宝
大栅栏东把口有个“公兴文具店”,那是前门一带多少代学童们的“痴迷地”,三分钱一支的铅笔,五分钱一个的田字格本,不知成就了多少有志少年的文学之梦。60年代末,一种做成雨伞形状的,几角钱一支的造型圆珠笔在学童中风行,拥有一支,插在胸前口袋上便有了傲人之资。由于买不起,笔者一日趴在公兴的柜台前过眼瘾,没多一会儿,竟有七八个同学陆续在这里邂逅,呵!敢情都是来过瘾的。
1937年开业的“盛锡福”帽店宣传有方,很多人知道“盛锡福”缘于这里曾经做过的七顶帽子:
他们曾给毛泽东主席做过一顶将校呢圆顶帽。
他们曾为陈毅外长出访印度尼西亚做过一顶金丝草草帽。
他们曾为周总理去莫斯科访问做过一顶水獭皮帽,他们曾为刘少奇主席去莫斯科访问做了一顶美式圆檐皮帽。
他们曾为朝鲜金日成首相做过一顶海龙皮帽,他们曾为印度尼西亚苏加诺总统做过一顶三羔皮帽。
以上帽子好是好,但老百姓们无缘一见,“盛锡福”非常懂得实物广告的妙用。60年代,“盛锡福”的小小橱窗里,长年摆放着一顶标价大概五百元的“海龙帽”。
那年头儿,白石老人的一幅画在琉璃场几百元亦可得。五百元的震撼力实在了得,那帽子上挺立的海龙毛,根根放出晕眼的豪光,连同大栅栏同仁堂一对价值千元的鹿茸,被百姓们看作前门大街的两件“镇街”之宝。数不清的北京人在此橱窗前驻足良久、咋舌惊叹。“盛锡福”的大名也随之深入人心。
■“粗粮细做糕点”
大栅栏对面有家兼卖糕点的水果店,60年代日子窘迫,许多水果久卖不掉,蔫得起褶,店家遂贱卖处理。因其经济实惠,总被一抢而光。
那时候,夏日里西瓜大多是切成牙卖的,一角一牙,水果店专设一收容瓜皮的铁皮箱子,上留一宽一窄两个缝儿,宽的扔瓜皮,窄的吐瓜子。但总有许多孩子拿着脸盆、土簸箕你争我抢,巴巴得等待你往里吐瓜子,许多薄面人因此食而不知其味。那瓜子晒干后可以卖给糕点厂做果料,补贴家用。
水果店南侧的“正明斋”建于同治三年(1864年),那里的满汉糕点非常有名,其萨其马、芙蓉糕之类无须赘言,倒是一毛钱一个的“甜圆面包”让许多同龄人记忆深刻,孩子们春游时,若是谁带去一个,马上会强烈聚拢许多贪婪的眼球。60年代困难时期,人们只有持“点心票”才能在那里定量购买不多的一点糕点。后来,干脆推出了一种“粗粮细做糕点”,那用玉米面做的蛋糕有形无味,掰开即散,扎扎拉拉的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口感。尽管如此,仍会一抢而光。在那个饥馑的年代,人们难享口腹之福,吃“点心”算是一种奢求。
■“高级特味户”全聚德
全聚德烤鸭店创办于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创办人是杨全仁。相传“全聚德”原本叫做“德聚全”,是个位于前门大街卖干鲜果品的店铺,生意不好,最终倒闭。清朝同治三年,以经营生鸡生鸭为生的小贩杨全仁,将此店铺买下,开始经营烤鸭和烤炉肉。
开店前,一位风水先生围着新店转了两圈后站定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为倒运,要想冲其晦气,除非将‘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称作‘全聚德’,新字号才能上坦途。”杨全仁一听正合心意,一来自己名字中占有一个“全”字,二来“聚德”意为聚拢德行,可以标榜店铺做买卖讲德行。于是,闻名中外的老字号“全聚德”就这样诞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