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央行重启特种存款 扩大回收流动性范围 央行还会打什么调控牌 -八类纺织品明年无限量出口欧盟 今年贸易顺差将超过2500亿美元 -2010年前30央企整体上市是假消息 "中国物价监管委员会"不存在 -中国保险业总资产达2.53万亿 银行业利润高增长掩盖信用风险 -山西同煤矿工开着私家车上班 循环经济园区成煤炭发展新亮点 -"嫦娥一号"计划24日下午6时许西昌发射 准备数百预案规避风险 -周济:反对教育产业化 加大财政投入 中国最具影响力MBA(榜单) -专家:居民财产性收入提升是大趋势 人均GDP翻番等于收入长4倍 -聚焦十七大报告中的新提法新表述 -三季度73家内地企业IPO融资218.56亿$ QFII额度年底扩至300亿$
北京打造京商博物馆保护老字号 弘扬儒商文化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0 月 1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沧海桑田的京韵街区

漫步在霓虹闪亮、商厦林立的王府井大街,拥挤在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的西单商业区,还遥想着前门大栅栏的热闹非凡。

同老字号一样,商业街区也是京商文化的载体。而几经岁月的洗礼,这些街区的演变有些无处查证,有的 “面目全非”。

唐朝檀州街,大致在今广安门大街一带,可谓北京最古老的商业街;钟、鼓楼及斜街一带曾是元大都最大的商业中心;隆福寺庙会与护国寺庙会东西对应,也曾是两大商品市场;朝阳门是清朝南方各省运来各种货物的集散地,朝外大街的商业随之兴旺起来。此外,老字号扎堆儿的前门大街,主营书画、笔墨、古玩等的琉璃厂,民间艺人展示艺术绝技的天桥,崇文门花市等都是史册有所记载的京商之源。而今,这些街区早已是历经轮回之后的另一番景象,别样生动。

虽然,现今的北京人已经不再需要积水潭的漕运,无需依赖朝阳路的运粮“石道”,更多的来往于CBD商务区和金融街之间,然而这些京商曾经驻足、悉心经营的地方,都留下了一种“曾经沧海”的京韵情结。

兼容并包的儒商文化

正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王茹芹教授阐述,徽商、晋商等多为“走出去”的商帮,而京商重在“走进来”。溯源京商,不同于晋、徽由祖籍而划分的商帮,庞大的京商群体集萃于天南海北。

为适应皇室和官僚政府需要,北京城集中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行业精华:江苏、浙江的玉工;云南、湖北的铜工;广东、广西的绣工;山东的料器;四川、广西的锡器;陕、甘的地毯;内蒙古的皮革等。

来自国内不同地域的商人,以各自的经营传统,掌控了北京城不同的商业行业,如饭馆业多山东登、莱二州人;银号业、成衣业、药材业多浙东商人;颜料、纸张、染纺、干鲜水果、粥行等多山西人;茶叶、粮食等贸易多徽州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商人群体通过工商会馆的形式组织起来。王茹芹教授评价,全国不同地域商业精华的集聚和文化融合造就了“海纳百川”的京商。

而这样一个多元化、构成复杂的京商群体却可以统一于儒商文化。京商是受中国儒家文化熏染、影响最为深厚的群体。这一点,从不少京商的牌匾、楹联就可看出端倪。很多皆是由当时的名臣、硕儒题写。如“荣宝斋”的匾就曾由清末状元、书法家陆润庠所书,清秘阁匾额是阿克敦布书写,茹古斋(古玩店)匾为翁同龢题写,悦古斋匾额出自光绪末年学部大臣宝熙之手。

受益于儒家文化,使得仁德、诚信成为京商的经营宗旨。京商的店名中,以“仁”命名的很多,如现存的“同仁堂”、“南庆仁堂”、“仁和”等,都讲究以德经商,用仁心换人心。

而今,发展日新月异的北京城,建设者同样来自五湖四海。北京的包容性成为延续京商繁荣发展的文化特征。仁爱宽容的儒商文化同样是现代商业文明应一如既往秉承的发展精神。(北京商报 作者:张晓蕊)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
老字号重拾京商文脉财富
中国浙江省中华老字号日本展在东京开幕
餐企老字号将A股上市 全聚德明日上会
前门大街将恢复皇家御道 汇集“中华老字号”
中华老字号只有10%蓬勃发展 商务部将出手拯救
中华老字号百强品牌总价值460亿元 同仁堂居首位
里应外合共创老字号未来
图片新闻:
电监会拟将风电招标改为定价 设立可再生能源投融资机制
长春规划中国最大汽车产业基地 汽车业年产值将达3千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聚焦中共十七大/ 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人事任免-中央 地方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 直击中国各地房价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