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中科院预测2010年我国GDP增速将达10% 上半年加息可能性不大 -中国将迎大范围雨雪降温 节前降温6℃-8℃ 西北华北黄淮有暴雪 -钢铁重组意见将出台 鼓励发展3-5家大钢企 3亿吨产能将被兼并 -中国外长慕尼黑机智答问惊欧美 妙语谈气候变化 谈谷歌 全文 -交行:对"财政部注资交行"并不知情 银行间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开闸 -美或将中国列汇率操纵国 西方再提人民币升值 将遭遇"多边围剿" -武广高铁再出故障 广州万余乘客滞留 春运铁路客流超500万人次 -中国将进口液化天然气缓解"气荒" 四条线路力保北京未来无气荒 -中国东海海域全部领海基点已确定永久性标志 海洋能研究成热点 -国际板首单或花落中移动 股指期货初期客户保证金最高或达20%
首页>>2010年上海世博会
城市最佳实践区宁波案例馆:瓦爿构筑起特色外墙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10 年 02 月 0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在我看来,上海世博会会徽不仅像一个小家庭,也有‘四海一家’之含义,更象征着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努力,办一届成功的世博会”

文/吴宇

上海世博会筹办期长达七年半。在本刊记者跟踪采访中,林林总总的世博人物就像黄浦江的水滴一样,汇满了记者的一个个笔记本。有两张面孔,分别来自非洲的津巴布韦和中国的宁波,他们不仅印在了记者的脑海里,而且连同他们的作品,一次次温暖着记者的心。

纽曼·希亚祖瓦:非洲大陆的礼物

这是一件来自遥远非洲大陆的礼物——用石头雕刻而成的上海世博会会徽。这件长35厘米、高55厘米、厚11厘米的作品,用黑色蛇纹石雕刻而成,宛如一个非洲三口之家,三人合臂相拥而成一个中国传统汉字——“世”。

石雕的作者名叫纽曼·希亚祖瓦,今年52岁,来自津巴布韦。

“在我看来,上海世博会会徽不仅像一个小家庭,也有‘四海一家’之含义,更象征着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努力,办一届成功的世博会。”希亚祖瓦在向本刊记者解释他对上海世博会会徽理解的同时,也表明了雕刻的初衷。

津巴布韦石雕是非洲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一尊被称为“津巴布韦鸟”的出土石雕文物,甚至作为国家的标志,被印在津巴布韦的国旗和国徽上。希亚祖瓦告诉本刊记者,在当地部族居民眼中,古老的石雕早已成为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象征,甚至成为了解祖先生活及情感的一面宝贵的镜子。

“非洲与中国之间有上千年的友好交往历史,将我们最钟爱的石雕作为礼物献给中国朋友,既是对上海世博会的关注和期盼,也反映了我们对这届盛会主题的一种独到理解。”希亚祖瓦说。

希亚祖瓦强调,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艺术对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对精神生活的丰富和道德情操的净化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而来自古老非洲大陆的艺术作品,恰恰可以在世博会这一全球性的平台上扮演这样的角色。

“非洲很多国家的艺术家都有一个愿望,就是让广大中国观众能在上海世博会上接触到正宗的有代表性的非洲艺术,并且可以亲手触摸、亲眼注视、亲耳聆听、亲身实践。”希亚祖瓦说。

希亚祖瓦身材高大,黝黑的面庞一如他的作品富有力度。在他看来,只有这种原汁原味的交流和体验,才能对非洲大陆以及非洲人民有真正的了解,进而走进非洲人民的思想和内心深处,发现非洲艺术所拥有的聪明才智以及独特之美。

“这是浮光掠影的参观所不能比拟的。同时,非洲独特的艺术是千万年文明成果的积淀。将其作为世博会展示载体,对年轻人的影响不是一时,而是长久的。”希亚祖瓦说。

黑色的石雕会徽将作为非洲大陆参展上海世博会的历史见证,永远留在上海。希亚祖瓦说:“我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非洲艺术精品走进上海的博物馆、公园、大学和街头。因为上海已成为一个全球化城市,对多元文化和多种文明的容纳和尊重,将成为上海重要的城市品格。”

倪良夫:“残砖烂瓦”之美

瓦爿(音“盘”),是浙江东部农村对残砖烂瓦的一种俗称,也曾经是当地的一种建筑材料。或许是被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所吸引,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唯一乡村案例——宁波案例馆,瓦爿这一不起眼的废旧之物,构筑起别具特色的外墙,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完成这一作品的是来自宁波的倪良夫及其手下的一批能工巧匠。

宁波案例馆长53米、宽20米、高13米,其外墙使用了40多万块明清时代的瓦爿,如书本一样层叠摞起,犹如“披”上了一件纹理清晰、式样别致的外衣。青灰底色中,几缕暗红色瓦爿飘浮在上,犹如晨曦中的朝霞清新明媚。展馆屋顶,30棵新移栽的树木,带来了绿色和生态的气息。

历史上,瓦爿在浙东被作为建材,是因为当时物质匮乏,老百姓只有捡拾富贵人家丢弃不用的残砖烂瓦,才能盖一两间简屋遮风避雨。久而久之,砌瓦爿墙,成了浙东的一种传统建筑工艺。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瓦爿已几乎无用武之地。

“这些年旧城旧村改造越来越多,大量瓦爿都被当作废物,无人理睬,甚至成了难以处理的垃圾。实际上,瓦爿里不仅蕴含着历史和文化,也是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建材,是应该被保护和传承的民族遗产。”倪良夫说。

倪良夫今年47岁,身材同样魁梧。他从小就喜欢捣鼓物件,十几岁就跟着大人砌墙盖房,也喜欢将老建筑遗留下来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以及手工琢磨细致的石板保留下来,但将普普通通的瓦爿变废为宝、点石成金,还是近几年的事。

2003年以来,在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的倡导主持下,对瓦爿加以重新利用的建筑样式,重新出现在宁波、杭州等城市,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非常鲜明。其间,出自倪良夫之手的瓦爿墙,艺术美感格外强烈。为了充分体现王澍的艺术构思,唤回瓦爿的生命,倪良夫不惜拿出多年所藏。

王澍告诉本刊记者,一开始,很多人认为现代化城市不应再有这种传统的建材和建筑样式,甚至在农村,新的民居也很少再采用瓦爿。但千百年形成的民族传统不名轻易丢弃,也不应仅放在博物馆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新农村建设,不能把老建筑都推掉;而把城市里的东西和做法简单搬到农村,也不可能持续。

他说:“可能倪良夫并不懂得全球气候变化、低碳这些大道理、新名词,但正是有这批民间能工巧匠的坚守和创新,中国最宝贵的传统文化和技艺才没有夭亡。”

走进结构完工的宁波案例馆,许多内墙装饰也是整齐美观的瓦爿,其中不少瓦爿上烧造有“福、禄、寿”字样以及美丽的纹饰,让人不由驻足细细观赏;而一些混凝土墙体则呈现出竹子的纹理,增添了几分自然和乡土气息。这些瓦爿中间的墙体应用了很多节能环保的建材,同样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宁波案例馆以中国著名乡村——滕头村为蓝本,展示主题正是“城市化的现代乡村,梦想中的宜居家园”。

倪良夫的头发似乎总是乱糟糟的,就如他手中忙不完的活。他用带有浓重方言的普通话对本刊记者说:“我觉得瓦爿是可持续发展与传承民族文化的象征,可以成为建筑与装饰完美结合的典范。我希望明年世博会开幕后,能有更多观众认同和喜爱宁波案例馆,进而对传统建筑产生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来源: 瞭望

相关文章:
探访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建设工地
专家评析上海世博会的六大效应
上海世博会民营企业联合馆亮灯
上海世博会被列入2010年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
林志玲、陶晶莹将代言上海世博会台湾馆
上海世博会福建馆方案亮相
上海世博会万科馆奠基 七个圆筒讲述"尊重"
图片新闻:
国家批准甘肃宁正矿区总体规划 煤炭储量71亿吨
海南并未出现“千亿热钱涌进海南炒房”现象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