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4日电 题:驶入“尊严时代”的大国追求
中新社记者 翁阳
历时十余天的2010年全国“两会”14日在北京落幕,人们关注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下一站会驶向何方?
作为洞悉中国政经现况与未来走势的重要窗口,今年的“两会”舞台一如往昔般百花齐绽。在纷繁万绪的议题背后,首次出现于政府工作报告,力透纸背的“尊严”二字,不仅为这段并不常见的冷峭早春带来浓浓暖意,更在代表委员与社会公众间掀起阵阵热浪。
“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一句貌似平常的朴实话语,实则意味深长,因其道出了中国发展前行的症结所在,回应了普罗大众的现实关切,也因此被媒体敏锐把握,从而造就强大的舆论共鸣气场。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国际地位亦“水涨船高”。时至今日,中国正在朝向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挺进,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大多数百姓的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
回顾这一历史进程,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强调与重视使得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整体发展的均衡推进,从收入分配差距日趋扩大到社会保障体系欠账较多,自经济拉动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至创新领域的动力匮乏,皆为可持续发展的短板所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令上述这些矛盾愈加凸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挖掘内生潜力成为中国当务之急。
在此背景下,房价、教改、医改、养老等传统民生议题在今年“两会”被包括代表、委员在内的社会各界投以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光。与政府工作报告中“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和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论述可相呼应的是“两会”期间祭出的两记重拳: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与监管的19条新规;中华全国总工会建议全国人大将“欠薪罪”写入刑法。
毋庸置疑,“囊中羞涩”会让幸福感打折,但幸福与尊严的内涵绝不止于物质富足。人们渴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平等、公正的待遇,这不仅是每个个体享有尊严、自我超越的重要前提,亦为增进中国改革攻坚与民意表达良性互动,夯实民主政治根基的有效途径。从这个角度着眼,今年“两会”选举法修正案实现的“同票同权”,以微博流行为代表的公众参政、议政热度提升等,皆为可喜的政治文明进步成果。
此间观察家指出,深深拨动人们柔软心弦的“尊严论”与中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一脉相承,其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感召力将为中国实现科学发展注入强大的道德源动力。与此同时,“尊严论”的提出彰显了中国这个崛起中大国的追求和睿智。
面对多年以来外界始终存在的各种担心与忧虑,驶入“尊严时代”的中国提出了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会谋划矛盾外移,将直面解决国内问题与实现“人的尊严”作为不断前行的根本基点,通过强健自身肌体履行大国责任,为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