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发布会暨城市民生高层论坛

2011年08月03日17:1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城市 发展 报告 发布会 城市民生 高层论坛

孙久文: 第二,对城市发展当中的问题,我谈三个问题:

一,城市发展中聚焦民生或者改善民生的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城市政府需要转变思路。现在很多地方的城市政府,从他们目前所关注的热点看,还是在于怎么样把城市的规模做上去,对于城市怎么样把质量做好,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改善城市民生,也不能说不重视,但总能感觉到不如发展城市经济、开发城市土地那么重视,这就使得民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最近我们看到一些报道,今年上半年北京的经济增长速度排在全国导数第一,前两年上海GDP增长速度排在各个省、自治区的后面,说明北京、上海这样一些大城市,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需要更多关注民生,这样就在财政支出、城市管理方面增加投入,因为毕竟一个城市的财力也是有限的,把政府的公共支出更多投入到民生当中,经济增长必然要受到一定的损失。像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把经济增长速度适当慢下来,把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更多转向民生,这可能会在未来东部的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应该引起更多城市政府效仿,这会对城市民生改善有更大的促进。城市发展转型,政府的管理、理念都需要转型,在这点上,发展报告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想法和政策建议,可以供更多政府领导做参考。

2011-08-03 15:12:31

孙久文: 二,我同意前面陈淮所长谈到的,我们国家城市发展布局还是应该大中小城市相结合,国内学术界有一些人过度主张发展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有些人在某个城市做规划时提到这个城市未来要有五千万或者一个亿的规模来规划,这样的想法总是不绝于耳。对于一个城市怎么发展,在没有别的办法之后,出的主意就是这个城市要做好准备,怎么样把级别提到直辖市的级别,我觉得这样的方法都不是城市发展正确的思路。未来恐怕还是大城市、中小城市,有合理的比例和结构。城市经济研究当中,有一种观点城市应当是平行增长,大城市、综合性的城市应该与中、小城市和专业性的城市达到平行,就像两条平行线一样共同向前发展,一些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城市当中的“城市病”问题,可能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迎刃而解。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很多问题要么是因为城市规模过大,要么是因为城市人口在短期内爆炸性增长,城市基础设施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所以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城市政府往往当碰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时,都想不出很好的办法,比如北京交通的问题,现在没有办法了,最后采取限购的办法,这根本不是好的办法,只能说是一个很简单的权宜之计。现在的现状对于汽车产业本身也是不利的,对于国内其他城市效仿的作用也是不好的,前几天看到报道,现在二三线城市也想效仿北京搞限购,都这样做的话汽车工业就不要发展了,还是需要从根本上想办法解决,比如城市规划,城市道路设计,要在这些方面做根本性的解决。

2011-08-03 15:23:36

孙久文: 三,关于注重城市治理的问题。在发展报告当中,对城市治理讲了很多,所关注的问题都是很根本的,对城市发展也是很重要的问题。作为地方城市的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城市治理上来,比更多放到城市发展上在未来更加重要。在报告当中所提出的问题,比如农民工的问题,现在农民工主要聚集在沿海发达城市,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怎么样让农民工融入到当地的社会,提高他们的收入,使他们能够和城市共同发展。但很多城市在进行城市治理时,比如北京,都说北京人口太多了,有人提出城市产业高端化,首先的办法是把低端的产业清理出去,首先把农民工从城里清理出去,大家在没有办法时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样从农民工身上开刀,这样的想法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是根深蒂固的。怎么样彻底解决这样的问题,可能还需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智慧,从这样的角度想办法,而不是当城市碰到问题就想到怎么样去限制,比如限购,这样一些办法不是根本性的办法。

2011-08-03 15:27:02

孙久文: 最后,我对报告当中的指标体系提两点简单的修改意见。这个指标体系做得很好,这么庞大的数据,这样一些数据如果计算起来,几百万、上千万的数据还是需要的,肯定是费了很大功夫,耗费了很大精力,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很不易的,这个结论也很有参考价值。我想提的两个建议是:81页附件一的指标体系,A居民生活,A1人均居住使用面积,我不知道课题组在计算时是怎么处理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不一定是越大越好,可能需要有适度的面积,比如人均20平米或者30平米,人均100平米、200平米,也不见得是好事。跟这个相关的,A12居住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也不是越大越好,也是需要一个适度的比重。

2011-08-03 15:30:42

孙久文: 第二点建议,关于生态环境,这两个指标可能过于简单了,城市生态怎么在城市环境指标中体现出来,比如城市空气质量,这样的内容怎么在城市生态指标中体现出来。

总之,我觉得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是一个很精彩的报告。谢谢。

2011-08-03 15:32:27

潘家华: 谢谢孙所长,对我们指标的改进讲得很有道理,一些指标并不是越大越,应该适度,这个概念非常好。最后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发言。

2011-08-03 15:34:35

魏后凯: 谢谢各位,刚才两位研究员对报告主要的观点进行了讲解,作为我个人我再谈一点看法。我今天谈的主题是:走民生导向的城市发展道路。因为我们知道,按照新的人口普查速度,201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达到了6.66亿,城市化比率有一个很大的提高,达到了49.68%,过去按照“十二五”的规划,刚批复平均每年提高0.8个百分点,2009年的数据,2015年是51%的目标,这样的话我们已经接近50%,马上就可以接近2015年的目标。但是对49.68%的城市化率是不是比较准确?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数据,但是我想强调两点:第一点,根据我们的研究以及国际经验,50%的城市化率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30%—70%是一个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其中50%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30%—50%是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时期,50—70%是城市化减速推进的时期。这意味着我们要接近或者马上要越过5%的城市化这个转折点,这就意味着往后走中国的城市化将由过去的加速推进转变为减速推进;同时,这样一个数据也可以看出,它标志着中国由过去的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因为转型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越往后走,标志着城市的时代即将到来。这些年来,中国的城市化推进得很快,中国的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还存在着非民生导向的倾向,我们讲民生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有四个注重:第一是注重生产导向。很多城市建立了一大批工业园区、产业园区,重视工业化推进,当然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我们忽视了消费。第二是出口导向。我们重视出口,但是忽视了内需的重要作用,甚至在有些方面我们是为出口而出口,把出口不是当做一种手段,而是当做一种目的。第三是外资导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外资实行了超国民待遇,我们对外资给予了很多优惠,但是对国内的民间资本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第四是建设导向。这些年来,中国的城市重视建设,但是轻管理,现在很多城市基本上都是大的工地,由于这四个方面的导向,所以总体来看,跟国际相比,中国的城市民生发展水平是比较低的。由于非民生的导向,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2011-08-03 15:37:02

魏后凯: 一,三个增长的不同步,财政收入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GDP的增加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要低于财政收入跟GDP的增长,这里有一个数据,过去十年,从2001—2010年,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0%,GDP平均每年增长10.5%,31个省市区加总数比这个高,我们测算了一下,2009年全国287个地级以下的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达到12.3%,远远高于全国数字。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是9.7%,农村居民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7%,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居民收入的增长低于财政收入和GDP增长,同时也反映了过去的十年,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扩大的。虽然2010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了,因为城镇居民平均每年增长了9.7%,农村平均每年增长7%。这是第一个问题。

二,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在不断扩大,根据我们研究的结果,城镇居民高收入和低收入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根据报告测算,2009年,城市贫困人口大概是五千万左右,这个数字要远远高于现在城市低保人数,城市贫困人口数字是现在城市低保人数的两倍左右。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2011-08-03 15:37:47

魏后凯: 三,农民工市民化进展比较缓慢,这些年各个地方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农民工的市民化还是比较缓慢。农民进城的门槛比较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最近一些年在城市的农民工工资收入和城镇居民工资收入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比如2005年,城镇职工工资收入是农民工工资收入的1.73倍,到2009年,这个差距扩大到1.9倍。农民工跟城镇居民工资收入的差距在不断扩大。这些年来,从统计来看,中国的城镇化在加快推进,现在城镇化统计的数字达到了49.68%,但是进入城市的农民工还远远没有市民化,在子女入学、劳动就业、学费保障、保障性住房购买等等方面,不能和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所以我们觉得,未来城镇化虽然会减速,但是仍然会保持0.8—1个百点左右,中国每年有上千万的农民要进入到城市里,在2030年以前我们仍然将有两到三亿农民进入到城市,加上现在进入到城市里面,还没有完全市民化的农民工,还有两到三个亿,未来中国的农民工市民化是很艰巨的任务,大约有四到五亿人口。根据初步估计,农民工市民化至少每人的成本在十万元以上,这还是不完全的统计。

四,现在城镇公共服务水平比较低,地区之间、城镇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重点是大城市跟小城镇、小城市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在不断拉大,北京、上海和伦敦、纽约之间没有太大差距,但是小城镇,过去一些年份在走向衰退,大城市和小城镇、小城市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公共服务差距在不断拉大。

2011-08-03 15:39:00

魏后凯: 第二点,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个人认为,未来中国应该走民生导向、民生为本的城市发展道路。我们的城市发展要以改善民生为导向,以改善民生为本,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

一,充分保障城镇居民的充分就业,产业发展是就业的基础,大量的人口还会进入到城市,所以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农民进程靠谁来吸纳?因此是大中小相结合,不是靠少数几个大城市就能够装起来的。我同意前面专家的意见。当然大中小城市之间是有分工的,从大城市的情况来看,比如北京、上海,就业机会比较多,吸纳能量比较大,但是面临着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够的问题。从小城镇来看,承载能力比较大,但是缺乏就业岗位,缺乏吸纳人员,这是有差异的。所以我想,未来大种型城市要分工,像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应该向高端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小城镇应该向专业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通过专业化分工,在大中小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岗位。

二,着力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包括工资收入。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比较快,但是我们的工资收入、居民收入增长是比较滞后的。要使城镇居民收入、工资收入、与财政收入的增长保持同步,财政收入增长的部分应该更多投向民生领域。

2011-08-03 15:45:20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