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梅生:房地产市场不会出现报复性反弹(实录)

2010年10月11日13:1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保障房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陈淮: 首先我们说,它和市场是什么关系?没有这样一个非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体系,以竞争、以优胜劣汰为资源配置原则的市场化配置资源体系就不可能完善。就像奥运会一样的,得金牌固然是鲜花簇拥,记者围着拍照,广告商围着他,给我们当代理人吧;小姑娘给写纸条,“刘翔哥,我想你”。应该有这个机制,一切优质资源向优胜者身上堆积是鼓励社会进步的机制。但是刘翔脚崴了,因病伤退出比赛的人怎么办?他们是不是就应当无人救助,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躺在那里,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呢?这也不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否则下一个奥运会比赛的时候,跑得慢的给跑得快的下药的事件就会多起来了,“我叫你跑得快,我叫你迈腿就拉稀”。用在社会上,社会矛盾就会发展到激化、对立和对抗。所以,我们一定需要一个不依靠竞争,没有竞争能力,不依靠优胜劣汰、和等价交换没有关系,他不能给社会做贡献或他只能做很小的贡献,而社会给他房子住的机制。这个机制叫保障。

2010-10-11 09:40:58

陈淮: 第二层意思,中国住房保障体系是一个年轻的体系,整个社会化的保障体系迄今最多不过是十年。中国以前不是没有保障,我们叫“生老病死有依靠”,依靠的是公有制,这个成本是包含在企业运行成本中的。在改革开放前二十年中,我们没有太多注重这样一个保障体系。但是到九十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大量的国企停产半停产,包含在国企之中的“生老病死有依靠体系”不能维持下去了,我们才开始建立社会化的保障体系。仅仅十年多的时间,我们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下岗失业保障、养老金社会发放的保障以及其他的保障,陆续发展到住房保障体系。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一个有6.2亿城镇人口的巨大群体,我们用十年时间,应该说走得是不慢的。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社会革命,一个资源配置体系的重新搭建,我们别把这件事想得太容易。

2010-10-11 09:44:07

陈淮: 住房保障体系并不等于就是保障房建设,住房保障体系是针对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所必需的住房这种东西,采取政府行为给予支持的一种保障体系。我刚才说,人人生而,老天爷派你到这世上走一遭,你就要体面的活着,享有基本生存需要保障的权利。你什么都干不了,社会也应当给你一个房子住,这就叫基本保障。住房保障体系,从客观规律和国际经验看,结合中国的国情,有四个层次的组成部分。我们刚才贺主任所讲到的基本保障以及大家所关注的今年的廉租房建设,以及其他的保障房建设,属于基本保障或者叫最低保障。我们把它归结为救助、救济性的保障,如同民政局发低保一样的,有一些重度残疾人、无人赡养的孤寡老人,家庭劳动力和人口需要负担严重不匹配的人的家庭,需要社会救助才能生存下去;如同我刚才说的,如果家里别说没有劳动力,就是有劳动力,挣的工资如果按人均达不到北京最低生活费标准,民政局有义务、有责任给你补到最低生活费。这就叫救济性的保障。廉租房就属于这个保障体系的构成。

2010-10-11 09:45:18

陈淮: 这个构成对中国来说格外重要,在于我们是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是一个底子薄、发展历史短的国家,我们是一个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国家,我们同时还是一个大人口从农村向城市快速聚集迁徙过程的国家。低端老百姓所占比重比发达国家要高得多。

2010-10-11 09:47:24

陈淮: 这个历史阶段,我们需要二十到三十年才能从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财富分布结构过渡到橄榄型、枣核型的结构,也就是中产阶级占主要比重的结构。因此,在发达国家,有6%-7%的人群是需要社会和政府不要钱或者基本不要钱给房子住的人。不仅仅是我刚才说的这两种,比如在美国还有未婚先孕的单亲母亲、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非法移民等诸多来纽约,这类人群相对稳定的占到6%-7%,他连租房都租不起,政府基本上不要钱给房子住的,但是保障的标准只是满足基本住房需求。我估计,得比贺主任略微悲观一点。中国保障的群体恐怕不是10%-15%,而是15%-20%略多,这个比例是城市大小东西部,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变化的,但是起步的时候,由于中国老百姓祖上爷爷爸爸那一辈都是无产阶级,没有人有财富累计,大家都从一无所有起步,所以这个比重比发达国家大。救济、救助性的人群保障廉租房,廉租房也并非就一定是实物房,包括实物房,包括贴租,也包括货币保障。

2010-10-11 09:48:32

陈淮: 第二个层面是援助型的保障,和救助型、救济型相去配的援助型,也属于住房保障的题中应有之义。全世界的年轻人哪怕是发达国家的年轻人,也势必面对一个不可改变的两难,也就是他一辈子工作积蓄是足够买一套称心如意、满足改善功能住房的。但是,攒够这些钱需要到40岁-45岁,而他25岁或者28岁就需要结婚娶媳妇,这就存在一个时间差,这是一个天然的自然属性的差别。在城市中,实际上还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很多其他原因导致的,比如大家说的夹心层,比如说“北漂”、流动人口。援助型的保障是指,自己有一定能力解决住房问题,但是不足,需要政府给予帮助。但是这个不足覆盖的面是比较宽的。假定说自我解决依靠市场化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有需要十成能力,有八成能力缺两成也叫不足,十成能力中有两成缺八成,也叫不足。这个援助型的包括大家诟病的但我以为有存在意义的经济适用房,包括近两年政府大力提倡的公共租赁住房,包括公务员享受的住房补贴,包括今后可能发展的贴息、贴租。顺便说一句,大家说,首套房首付提高到三成,是不是就把穷人或者“夹心层”排除在外了?我以为这个认识恐怕是对房地产市场发展规律了解不多的一种认识。因为全世界皆然,房贷三成首付是一种常态。我们原有的两成首付是一种打折优惠,是在2009年“保增长、保民生”过程中,刺激经济的一个短期性的优惠性政策,不会有一个商店每天都打折优惠,那就不叫打折。因为两成首付的风险是由银行这个作为企业的主体来承担的,在短期内负担社会责任是它应尽的义务,但是要求银行长期承担这种低于正常风险临界点的贷款比例,恐怕是超出银行负担。

2010-10-11 09:50:31

陈淮: 一些“夹心层”付三成首付之后,他自己的负担加重了,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低首付的货币政策调整为援助型的财政政策呢?我认为这个余地很大。比如说贴租,比如说在首付问题上的政府担保等诸多,当然这是处在研究阶段的设想而已。但是讲援助型保障的时候,顺便说到,我们在援助型保障的范围内,有很多文章可做。我们的两进两现的小户型也属于援助型保障。我们刚才说了,保障和市场之间并不是完全隔绝的,有一个重要的连接点。连接点在哪里呢?在过去十年里,我们盖了70亿平方米的城镇住房,盖了八千万套住宅,理论上说,我们现有的八千万套相当于现有城镇居民家庭的三分之一,仅仅十年时间,盖的新房就有这么多。从这个指标上我们听出来,我们盖房的速度是不慢的。但是同一组数据还可以另有一个解读。如果说在过去十年,有30%到33%的家庭住进了新房,每年每百户家庭也只能有三到四户住新房,这还是过去十年我们住房建设大跃进的一个过程。如果有一百户老百姓想改善住房条件,每年只能盖三到四套新房的话,哪三到四户先改善的问题就提出来了。如果我们说了,保障归保障,市场归市场,那这一套四套的分配完全交给市场的话,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谁最有钱谁先改善,出价最高那三到四户优先改善。

2010-10-11 09:53:54

陈淮: 而政府可以做的,就是让那些住房严重困难亟待改善的群体,参加工作不久,急等着结婚娶媳妇和父母分开住的“夹心层”优先改善。这也是政府的一种援助型保障性行为,这也是我们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坚持,特别是今年以来格外强调的土地供应和住房建设中一定要有相当比例的小户型、两进两限房以及公租房,另外的是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这五类房的原因,这也属于援助型。政府通过种种方式的援助政策,使那些需要有一个过渡期的群体,也适当满足自己的住房需求,也适时满足自己的住房需求。

2010-10-11 09:55:44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