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新华网酒泉9月29日电(记者赵薇、孙彦新)承载着一个古老民族对于太空的渴望,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29日晚间驶向太空。那么,“天宫”究竟是如何从设想变为现实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回顾“天宫”诞生之旅,为我们做出解答。
方案:早早确定,没有命名
白明生介绍说,天宫一号的方案早在1992年国家制订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时,就已经确定。
“按照‘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突破载人航天技术,第二步突破交会对接技术,要进行交会对接,就必须研制目标飞行器。实际上,作为载人航天战略的一部分,研制目标飞行器的大方案,在早期规划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白明生说。
2002年,在进行了方案论证和审查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整个任务方案得到通过。
此时,天宫一号还没有名字,它被直白地称为“目标飞行器”,缩写是:MB。
初样:增加摄像机 细节更完善
2006年,天宫一号进入初样研制阶段。也是在这一年,科研人员赋予它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名字:天宫一号。
白明生说,具体是哪个人想出的这个名字,大家都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这个名字一提出,就立刻得到了团队的认同,它不但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还与此前的‘神舟’‘嫦娥’相呼应。”
白明生回忆,很多专家都说,“天宫”这个名字,让人感受到有一种真正的空间站雏形的概念蕴含其中,也能令人感受到更庞大的系统的概念。
这一次,目标飞行器的缩写,也从MB变为TG。
初样研制阶段,之前制订的大方案并没有太多变化,但在细节上进行了很多完善。比如,增加了一个舱位摄像机。
“为了能更好地看到电源系统帆板展开,我们特别增加了一个摄像机,以便更好地观察帆板情况。”白明生说。
另外,天宫一号的帆板结构也进行了加强。白明生解释说,在发动机点火、入轨时,以及交会对接过程中两个飞行器的触碰,帆板的载荷都会增加。要保证过载条件下帆板正常工作,就必须增强帆板的承受能力。
正样:优化设计让航天生活更舒适
2009年底,天宫一号在风雪中进入正样研制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进行的比较顺利,没有发现大的问题。我们主要进行了一些细节上的优化。”白明生说,通过优化设计,天宫一号在重量上积累了一定的余量,这就意味着,“天宫”里可以放置更多的供航天员使用的物品,这让航天员的工作生活更为舒适。
此外,舱内的色彩也进行了调整。“航天员上天后,失重的太空环境,将使人失去方向感。”白明生介绍说,“巧妙运用色彩变换,可以在舱内为航天员营造出天地之间的氛围。”
天宫一号内部采取了考究的颜色设计,地板的颜色呈深赭石色,有“地”的稳重感,舱顶运用了柔和的灰白色,避免了纯白色对视线的刺激,有“天”的轻盈感。“天”“地”之间的过渡色介于两者之间,不同色块的运用,使舱体成为一个独立有序的小世界。同时,阻燃、无毒材料的应用,使航天员的生活更健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