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缘起
7月1日,我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从厦门国际游轮码头起航远赴北极,开始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按照计划,考察队将于9月23日返回上海,整个考察活动历时85天,这也是我国历次北极考察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一次。
北极通常指北极地区,即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冰洋及其中的岛屿,中心点是北极点,陆地面积800万km2,北冰洋面面积1400万 km2,周边有8个国家:俄罗斯、挪威、丹麦、冰岛、加拿大、美国、瑞典和芬兰。
■将新闻进行到底
7月1日,我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从厦门国际游轮码头起航远赴北极,开始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根据航行计划,“雪龙号”于9月23日返回上海,历时85天。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将要完成哪些科考任务?与历次考察相比又有什么新特点?本文将进行解读。
————考察什么?————
锁定两大科学目标
作为北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受北极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最为直接、快速而深远。
此次北极科考队首席科学家、海洋三所所长余兴光说,作为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和反馈最敏感的地区之一,过去30多年对北极地区连续观测研究证明,北极地区气候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海域的最直接影响是海冰覆盖面积在不断减少。北极地区正在经历大气、海洋、陆地、生态和社会的重要和快速的变化过程。
作为第四个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余兴光说,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以北极海冰快速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响应研究为主题,主要确定有两大科学目标:一是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制。以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研究为核心,开展与海冰大范围融化相关联的大气、海冰和海洋过程观测,研究海冰大范围融化的机理,为预测海冰变化趋势提供依据。二是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以全球气候变化和北极海冰快速变化为背景,以生态系统响应为目标,开展生态系统多学科综合考察,研究与海冰变化密切相关的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阐明北极海洋生态系统调控机制,为进一步预测北极生态系统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四项科考工作
余兴光说,为完此次北极科学考察既定目标,将主要开展4方面的科考工作:(1)北极海冰快速变化过程及其机理研究;(2)北极碳通量及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3)北极海洋与海冰基础生产力研究;(4)北极海洋生物群落和古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他认为,开展北极海冰快速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响应两大主题的研究,对争取我国在北极科学研究热点上取得新突破,提升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的水平和地位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有啥亮点?————
史上第一次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北极生态调查研究
本次科考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首次把海洋生态系统对北极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作为考察研究目标之一,将开展我国历时上第一次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北极生态调查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对北极冰快速变化的响应是国际北极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告诉记者,在2009年3月在挪威举行的北极高峰周会上,北极科学界和各国际组织进一步表示了对北极快速变化的关注,一致将这一快速变化作为北极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在北极海冰快速变化背景下,北冰洋海洋生态系统的响应是科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次考察将在北冰洋研究区生态系统的响应研究与海冰变化带来的影响结合起来系统考虑,同时,有望结合一、二、三次考察成果进行相关的比较研究,以期对北冰洋生态系统的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北极科学考察而言,这是非常难得的。
比历次考察多出5天以上的长期联合冰站考察
“本次科考充分吸收了前三次北极科学考察的宝贵成果和经验积累,并充分考虑到一、二、三次考察首席科学家等专家提出的重要建议,在凝练科学考察目标,考察总体方案顶层设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余兴光介绍,早在2009年10月,此次北极科考就组织完成了考察总体方案编写和论证工作,并组织专家编写组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形成最终现场实施计划。
“我们希望通过凝练目标、顶层设计、科学组织、优势互补,能在北极科考上有新进步,取得新成果。”余兴光说。
本次科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40多位多学科科研人员将开展为时15—20天的长期联合冰站考察,按照计划,这将比以往历次考察多出5天以上。
余兴光介绍,这些科研人员分布在不同的实验区,将全面开展大气物理、海冰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生态等多学科联合调查研究,并能够在相对长的时间尺度内进行现场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