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的恐龙腿骨化石。
上世纪50年代,莱阳金岗口曾发掘出包括中国第一具完整的棘鼻恐龙在内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半个多世纪后,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莱阳市国土资源局、博物馆等部门联合组成的恐龙科考队,再度来到莱阳金岗口、将军顶两处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区,开始对恐龙化石进行试探性科考发掘。
6月2日,记者来到了这个富有神奇色彩的恐龙遗址。尽管此次在2号地点发掘时间并不长,但已经先后发掘出了200多块恐龙骨骼化石,超过半米长的达50多块。科考队专家称这里的化石离地表近,许多裸露在外,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全国罕见。
发掘现场
随时可能踩到化石
在莱阳市吕格庄镇金岗口村东南方向约500米,就是2号发掘地点,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指定的。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块场地很开阔,长200多米,宽约70米,周围则是村民的耕地。20多位工人在中科院科考队专家的指挥下清理土层。发掘现场周围用警戒线拉起来,有些地块用塑料布盖好,里面垫上干燥纸进行保护。“小心,别踩到化石!”考古队员这样提醒记者。低头一看,记者注意到脚下土层上布满了裸露的化石,每迈出一步都有可能踩到化石,揭开塑料布,一大块化石已经裸露出一块,这是一块恐龙的腿骨,表面呈灰褐色,纹理清晰,虽然时隔亿万年仍具质感。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里随意翻开一个土块,都有可能发现化石。他们已经在地表层捡到了许多恐龙化石,还有一些海螺、昆虫化石。
“这片区域由于以前作为耕地,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抢救性发掘。”汪筱林说,由于不少化石在发掘之前已经裸露,部分产生了风化现象,考古队员正在对其进行加固保护。虽然2号地点发掘的时间并不长,但已经先后发掘出了200多块恐龙骨骼化石,超过半米长的达50多块,而且种类较多,由于目前出土条件并不成熟,因此在发现化石埋藏点之后,考古队及时采取了保护措施,搭建好保护棚后,再进一步挖掘。
意外收获
村民送来恐龙化石
数量如此之多的化石群是如何被发现的呢?汪筱林说,在考古队此次来莱阳发掘进行到第12天时,突然有村民送来很多化石,说是在附近耕种时发现的。于是,考古队在村民的指引下,立即赶到现在的2号发掘地点。
“当时我们来到这个地点之后,已经裸露出的土层分布非常明显,看上去能有五六层。而且这里土地平阔,非常适合野外发掘。”汪筱林说,除了在地表层发现了大量的化石埋藏点之外,根据目前发掘的情况分析,在这一层化石层的下面,还有五六层早白垩纪的化石层分布,根据推测,所蕴含的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蛋化石非常丰富。
由于村民的耕种,这一带化石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汪筱林当即决定对这一片区域进行抢救性发掘。随着发掘的逐渐深入,专家们发现,这里是一片恐龙化石富集区!目前看来,发掘的科研价值超乎预期想象。
专家评价
莱阳曾是恐龙公园
汪筱林说,在2号地点附近3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共发现了十几层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的层面分布,这在其他地方是非常罕见的。不仅如此,根据目前发掘的情况来看,这些化石层面蕴含丰富的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而且这些地层从早白垩世到晚白垩世都存在,保存也非常完好,对研究恐龙生存演变和地壳运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在这么小的范围内发现这么丰富的化石分布,是其他地方几乎没有的。”汪筱林介绍说,莱阳还有比早白垩世更老的两套地层,一套叫做莱阳群,主要是在湖里面形成的,与目前世界上有名的辽西热河生物群的年代是相当的。从理论上来讲,在辽西发现的生物群种,在这里都有可能发现。还有一套叫做青山群,这套地层非常奇特,很多地方都很难和它相比。从1亿3000万年到大约7000万年之间的地层非常完整,而且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化石也非常丰富,有着代表白垩世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生物化石群体的地层,可以说,莱阳是真正意义上的白垩世恐龙公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