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十二月十五日电 中国科学家首次全面系统地对大熊猫基因组进行测序研究的成果《大熊猫基因组》近日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发表。该科研成果揭示了大熊猫不吃肉是因为一个基因失活所致,并提出了大熊猫不会濒于灭绝的论断。
该科研成果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衔,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参与合作研究。该研究的基因组样品是取自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动物代表大熊猫“晶晶”,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全面掌握大熊猫的基因资源,对其在分子水平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自二00八年三月初启动至今,该项目的科研合作团队已完成大熊猫“晶晶”基因组精细图的测序和组装工作。经过二倍体测序,证明大熊猫基因组仍然具备很高的杂合率,从而推断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不会濒于灭绝。
至于大熊猫不吃肉而吃素的原因,经过对同源基因的分析发现,是由于一个名叫“T1R1”的基因失活了,不再发挥作用,使大熊猫无法感觉到肉的鲜味。不过,喜吃竹子的大熊猫,其本身没有能够消化竹子纤维的基因,消化竹子纤维主要靠胃肠道细菌群。
研究发现,大熊猫的基因组与狗的基因组最接近,相似度约八成,与人的相似度仅有百分之六十八。数据分析结果同时进一步支持了大多数科学家所持的“大熊猫是熊科的一个亚种”这种观点,证明了熊科内部各类群的分类情况。(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