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上树”无所不能
除了在军事和航天等领域大显身手外,机器人在工业和民用领域的应用也迅速普及。
5月31日,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研制的“海神”号机器人潜艇成功下潜6.8英里(约11000米),探秘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海神”号成为有史以来抵达海洋最深处的第一个自动工具。不久前法航客机在大西洋上空失事,黑匣子沉入深海,打捞它的任务也只能交给潜水机器人去做。法国派遣的潜水机器人“维克托6000”,长着8只“眼睛”和两个手臂,可潜入水下6000米。
波士顿动力学工程公司设计的“机器狗”,四条腿完全模仿动物的四肢设计,内部装有特制的减震装置。它的行进速度可达到每小时7千米,能够攀越35度的斜坡,背负重量超过150千克的物品。据悉,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橙子园正在试用的“农业机器人”,能扫描每棵橙树的生长状态,甚至计算出橙子的数目。还有一种拖拉机机器人,能自动给果树喷洒农药和除草,并可在夜间昆虫活动频繁时“出击”。
另据报道,今年3月,世界首位机器人教师在日本“上岗”。这个机器人名叫佐屋,是一名“女性”。她不仅可以说多种语言,还可以完成点名、给学生们布置家庭作业等各种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在日本经济产业省出台的技术战略蓝图中,未来家庭生活中出现的最大变化就是机器人的普及:机器人将成为家中“保姆”,照顾孩子学习玩乐,协助老人更衣洗澡,提醒病人按时吃药。洗衣、吸尘等家务更是不在话下。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截至2007年,全球共安装了99万套工业机器人和550万套服务型机器人。日本市场稳居第一,共有35.6万套工业机器人在服役;以美国为主的北美市场共有16万套多功能工业机器人在运转,居第二位;德国以14万套位居第三。
“抗命”先例屡见不鲜
机器人也有令人担心的一面:它们有朝一日会不会“造反”?
阿西莫夫1942年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第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第二,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理;第三,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理。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定律,但后来也成为学术界默认的机器人研发原则。不过机器人毕竟是机器,如果系统发生故障,或者落入居心叵测的人手中,那该怎么办呢?
机器人“抗命”的先例屡见不鲜。1981年日本川崎重工的一名工程师在修理机器人时,忘记彻底关掉其电源,结果被机器人用手臂推进了一个研磨机床而丧生。1989年苏联举行国际象棋人机大战,由于国际象棋冠军古德柯夫连胜三局,机器人“恼羞成怒”,突然向金属棋盘释放强电流,在众目睽睽之下将这位国际象棋大师电毙。2007年美军自动攻击机器人SWORD TALON在一次测试中失灵,向四周开火,结果造成9人死亡,14人受伤。
英国计算机科学家夏基教授对美军的机器人作战计划提出了批评。他说,这些机器人只会根据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工作。它们都是笨蛋,从不提问,但杀伤力极大。比如用机器人多重搜索系统搜查房屋,如遇多人逃跑,机器人怎样判断该朝谁射击呢?很多无辜民众将成牺牲品。而且如果这种技术被恐怖分子掌握怎么办?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特克尔认为,当前人类还生产不出具有人工智能的“终结者”式的机器人,但人类有自身的脆弱性。“机器人是人类设计的,它反映了设计者的心理。所以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类社会的问题。”她指出,当前社交型机器人不断涌现,比如机器人保姆、机器人接待员、机器人医师等。未来的一个课题是,进入机器人时代后的人类社会将会怎样?
(本报洛杉矶6月7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