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四月七日电(胡胜友 吴兰)震后十秒内可确定震中位置和震级大小,误差小于十公里和一个震级,这是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倪四道在发达国家地震预警研究基础上,改进地震早期快速预警方法,为中国缩短震后应急反应时间提供理论基础。
地震预报依然是世界性难题,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一直以来,如何缩短应急预警时间是地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发达国家在应对地震灾害方面,已实现十秒钟之内确定震源位置、震级并发布预警,最快两分钟即可通过计算得到地面震动图,为高效率救灾提供科学指导。但是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倪四道及其课题组根据中国现有地震台网分布的情况,结合基于地震台网的“波前探测方法”和基于单地震台资料的“P波预测方法”,地震发生后十秒内即可对地震的震中位置、发震时刻以及震级这三个重要参数进行初步确定。在这些参数确定后,利用现代通信手段,离震中三十公里以外的人们可以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采取紧急避险措施。
该方法以汶川地震为例,震中的定位能在地震发生后八秒获得,误差小于十公里;确定震级的时间为震后八至九秒,误差为一级。随着地震被更多的台站探测到,地震的参数可以更新为更精确的数值。其精度还与地震台分布的疏密程度相关,在首都等拥有密集地震台网的区域,确定这些参数的时间可以进一步缩短。
倪四道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频繁遭受强烈地震的区域,尤其是华北和华东等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早期预警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在适当加密地震观测台站密度的情况下,早期预警系统的建立是完全可行的。有了早期预警系统,核反应堆和化工厂等重要设施可以及时关闭,危险的工作可以及时停止,人群也能够得到及时疏散,高速列车可以紧急制动,可大幅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