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招工”将当地农民拒之门外
除了收入分配的不公让老百姓心中纠结,更让他们担心的是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失地农民的住房、生活费、医疗及养老保险等虽得到了初步保障,但他们的就业现状及前景令人担忧。
郭快乐说:“照目前的补偿看,低是低了点,但生活没问题。占地、塌陷和搬迁,给农民补多少钱是小事,这些人进城后的就业是大事。”
由于央企采用高产高效矿井开采煤炭,用人很少,天然气开发企业用人更少,对地方就业贡献微不足道。而一些“内部招工”规定更让当地农民十分不满。白光耀说,他们村里这些年迁出的220多人中,有不少子弟是煤机、电气等专业毕业的学生,但也进不了央企下属的煤矿。他们从这里挖走了煤炭,拿着一年几十万元的高工资。这些不说了,凭什么一样的子弟,他们的就能进企业继续拿高薪,我们的就只能领补偿?
塌陷区不少群众对资源开发方不愿多承担社会责任的做法意见颇多,冲突时有发生。
神木县在煤炭资源的快速开发中,由于贫富差距过大,一度成为榆林市“上访第一大县”。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煤化工等工业的快速发展,开发方与当地农民在收入上的巨大反差,社会矛盾不断加深,村民大规模上访明显增多。2005年,全县仅接待涉煤上访群众就达89批、4650人次。
资源开发当以和谐为上,这是晋陕内蒙古资源富集区干部和群众的共识。半月谈记者最近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因资源开发而财政实力迅速增强的地区,正努力通过加强教育、医疗、住房以及社会保障等投入,修正初次分配环节的畸形扭曲,一系列“兜底”的民生政策使“富财政、穷百姓”、“少数人富、多数人穷”的现象有所改观。同时,包括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引导富人群体性行善、实行村矿共建模式等有益探索,使资源富集区的民怨渐息,和谐开发新格局正逐步形成。
民生政策“超前”为分配不公“校差”
为了化解初次分配不公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晋陕内蒙古资源富集区的探索首先从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领域突破,实施民生政策“超前”策略。
从2005年起在内蒙古率先实施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鄂尔多斯市,近5年来各级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达60多亿元,已全面推行12年免费教育。财政条件较好的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等还实行了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的免费教育。陕西省神木县、府谷县的教育投入也走在了全省前列。
神木县从2009年3月开始全面推行“全民免费医疗”,以县级定点医院住院病人为例,400元起付线以上部分按管理办法全免,每人每年报销封顶为30万元。在养老方面,在这一地区一些旗县的新型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补贴部分占到了50%以上。
在这一带采访,记者还听到了许多惠民政策新名目:初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生态移民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取暖补贴……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杜梓说:“初次分配形成的贫富悬殊,必须通过二次分配来修复,通过政府适度超前的民生政策,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让他们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和公共财政的阳光。”
郝秀英是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掌岗图村村民,4年前她丈夫出车祸丧失劳动能力后,一家三口人生活较为困难。“去年政府共给我家发了600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此外还有1200元临时救助金、450元取暖煤补贴、960元残疾人补贴,政策上照顾得很周到。”
郝秀英一家得到的扶助,只是晋陕内蒙古资源富集区社会保障制度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二次分配中瞄准最底层贫困百姓,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来解决贫困人口的后顾之忧,正成为这一地区执政者共同追求的新理念。
神木县委书记郭宝成说:“去年我们县实施全民免费医疗后,引来许多质疑,其实敢不敢做是一个对待百姓态度的问题。”伊金霍洛旗委书记杨博也表示:“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大多数群众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公共财政就是用来保障低收入者生活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正是出于这一共识,这些资源富集旗县民生投入都占到了财政支出的60%以上。
与前几年在这里采访对比,记者明显感觉到老百姓“气顺了”。
|